背景以及进入仕途
作者从司马懿的少年时代写起,从接收到的教育到时代背景、及其教育背景。紧接着介绍司马懿进入仕途,从多种史料开始解析进入仕途的想法以及决策的原因。总体而言,作者似乎并没有解释到司马懿因何造成如此的自私、阴翳以及内敛的性格,以及为何在政治上擅忍的原因。本书的冠以的主题是采用人物心理的方式去分析其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因而作者的青年时期遭遇、老师以及时代家庭背景会是他性格养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本书作者出了引用在读书期间经历的一段被其老师所化解的刺杀即认为养成了阴翳,内忍,自私的性格,似乎证据力不足。
书的开头在浓墨重彩的描写时代背景,以及家庭变迁,但是似乎并没有论证改时代背景下,家庭对其性格特点的影响。
仕途表现
司马懿初入仕途之时,作者对其心理的探究似乎也并没有从他的心理、性格特点出发去探究为何是在曹操发出警告之后才同意入仕。起论点更像是猜测,没有从史料根据处罚进行剖析。私以为要从心理、性格的角度去剖析司马懿的一生,应该先从他的性格特点养成,然后再到某类特点的人在面对某类环境、情形之时辅以局势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作者似乎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而是采用臆测的方式(觉得具备某种性格,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去推就入仕的原因,因而不具备说服力。
军政表现
这一大块章节重点介绍了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之后的一些作为,包括击退诸葛亮、打败东吴的入侵,粉碎辽东公孙氏的反叛。其中以击退诸葛亮、公孙氏的进行了着重描墨。
击退诸葛亮
在与诸葛亮的对敌之时,双方对彼此性格战术均有了解。比如空城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天生审慎,而不敢轻易犯险。而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魂丧五丈原时,亦不敢轻兵追击,以其了解诸葛一生不弄险而已。在司马懿已经弹压不住诸将的请战时,采取上报皇帝,而皇帝与之形成默契:报书答曰不可。诸葛亮得知此事后:彼本无战心,岂有千里求战邪。从上述事例中可知司马懿是被诸葛压制的,但书中并未对上述事例进行充分举证论证,何以诸葛氏之性格性情能压制司马懿。书中着重写了这些事情的考证,对多家史料进行分析,加以作者个人观点。
击败公孙氏
在与诸葛亮进行
扫清政敌
重点写了在与曹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之后,司马懿采取了隐忍的策略,依靠狡诈欺骗曹爽。作者从司马懿假装痴呆等策略以迷惑曹爽,最终趁着曹爽与皇帝外出时,控制了武库与皇太后。曹爽得知此事之后,混沌不知所为,期间有智囊献策携皇帝保洛阳,与司马懿进行正面决战,因其占道义与顺理,固有词说。蒋济得知此事说:操爽此人志在富贵,必不能采取此策略。司马懿因而通过蒋济说服曹爽:免官归第而已。最终曹爽说:终不失做富家翁。遂降。作者在此处通过考据的手法对此中史料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更应该深入一步,比如司马懿为何以蒋济为突破口实施对曹爽的欺诈策略,而又为何能实施成功,为何选取欺诈策略,其中过程应该加以分析。因书主旨就是从任务性格的角度对司马懿进行剖析,击败曹爽是司马懿一生中铲除了最重要的政敌之一,怎么能不从这些细节的地方入手进行剖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