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与8月更文挑战的第18天,活动详情查看:8月更文挑战
今天开始我们开始介绍在golang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也是golang这个语言的核心"买点"多并发控制。这个专题由于比较复杂我们分几个部分分开介绍,我们先介绍一下理论的知识。
进程、线程、协程
进程(Process),线程(Thread),协程(Coroutine,也叫轻量级线程)
协程是一种用户态的轻量级线程,又称微线程,英文名Coroutine,协程的调度完全由用户控制。人们通常将协程和子程序(函数)比较着理解。 子程序调用总是一个入口,一次返回,一旦退出即完成了子程序的执行。
与传统的系统级线程和进程相比,协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轻量级",可以轻松创建上百万个而不会导致系统资源衰竭,而线程和进程通常最多也不能超过1万的。这也是协程也叫轻量级线程的原因。
协程与多线程相比,其优势体现在:协程的执行效率极高。因为子程序切换不是线程切换,而是由程序自身控制,因此,没有线程切换的开销,和多线程比,线程数量越多,协程的性能优势就越明显。
线程模型
内核级线程模型
用户线程与KSE(操作系统本身内核态的线程)是1对1关系(1:1)。大部分编程语言的线程库(如linux的pthread,Java的java.lang.Thread,C++11的std::thread等等)都是对操作系统的线程(内核级线程)的一层封装,创建出来的每个线程与一个不同的KSE静态关联,因此其调度完全由OS调度器来做。这种方式实现简单,直接借助OS提供的线程能力,并且不同用户线程之间一般也不会相互影响。但其创建,销毁以及多个线程之间的上下文切换等操作都是直接由OS层面亲自来做,在需要使用大量线程的场景下对OS的性能影响会很大。
每个线程由内核调度器独立的调度,所以如果一个线程阻塞则不影响其他的线程。
优点:在多核处理器的硬件的支持下,内核空间线程模型支持了真正的并行,当一个线程被阻塞后,允许另一个线程继续执行,所以并发能力较强。
缺点:每创建一个用户级线程都需要创建一个内核级线程与其对应,这样创建线程的开销比较大,会影响到应用程序的性能。
用户级线程模型
用户线程与KSE(操作系统本身内核态的线程)是多对1关系(M:1),这种线程的创建,销毁以及多个线程之间的协调等操作都是由用户自己实现的线程库来负责,对OS内核透明,一个进程中所有创建的线程都与同一个KSE在运行时动态关联。现在有许多语言实现的 协程 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方式。这种实现方式相比内核级线程可以做的很轻量级,对系统资源的消耗会小很多,因此可以创建的数量与上下文切换所花费的代价也会小得多。但该模型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我们在某个用户线程上调用阻塞式系统调用(如用阻塞方式read网络IO),那么一旦KSE因阻塞被内核调度出CPU的话,剩下的所有对应的用户线程全都会变为阻塞状态(整个进程挂起)。
优点: 这种模型的好处是线程上下文切换都发生在用户空间,避免的模态切换(mode switch),从而对于性能有积极的影响。
缺点:所有的线程基于一个内核调度实体即内核线程,这意味着只有一个处理器可以被利用,在多处理器环境下这是不能够被接受的,本质上,用户线程只解决了并发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并行问题。如果线程因为 I/O 操作陷入了内核态,内核态线程阻塞等待 I/O 数据,则所有的线程都将会被阻塞。
两级线程模型
用户线程与KSE(操作系统本身内核态的线程)是多对多关系(M:N),这种实现综合了前两种模型的优点,线程可以与不同的KSE在运行时进行动态关联,当某个KSE由于其上工作的线程的阻塞操作被内核调度出CPU时,当前与其关联的其余用户线程可以重新与其他KSE建立关联关系。当然这种动态关联机制的实现很复杂,也需要用户自己去实现,这算是它的一个缺点吧。Go语言中的并发就是使用的这种实现方式,Go为了实现该模型自己实现了一个运行时调度器来负责Go中的"线程"与KSE的动态关联。此模型有时也被称为混合型线程模型
,即用户调度器实现用户线程到KSE的“调度”,内核调度器实现KSE到CPU上的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