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读书笔记
前言
这本书是之前半年总结中从评论“瞄”到的一本书,书名挺有意思的,所以记下书名之后直接买了一本拿来看了,看的比较快,脑子记住的内容没多少,所以这里会引用不少书里的内容。
简介
书名:礼物
作者:[法]马塞尔·莫斯
推荐语
很奇怪,一个法国人写的书,《礼物》中提到的文化却像极了中国的“礼物”和人情社会文化,并且讲的十分深刻一针见血,在古代很多的地区地区和原始氏族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形态,作者在书中将其统称为:“夸富宴”。但是真实的含义却远远不止字面的意思那么简单。作为中国人,对于这种意识形态我们都习以为常,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这到底算是一种规则还是一种“奉献”?
推荐程度
4星,内容确实不容易理解,可能很多人看一点点就会退步跑去玩手机了(实际上我也是跳读才读完的),然而回过头看序言的时候,提到作者默默无闻挺有感触的,所以加了一点点分吧。
这本书绝对不是烂书或者催眠书,相反如果你认真阅读完,带给你的更多是共鸣和思考,借此笔记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默默无闻的法国人吧。
个人评价
《礼物》这本书的关键词是:交换。可以说无论从人类的诞生以及社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来往,都可以通过交换的角度去解读,而这本书就是围绕交换这个主题来说明的,交换契约构成一种无形的社会规则,“有恩于我,我必将百倍还之”,交换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实质的礼物交换,有人情的交换,我们需要请人帮忙,通常要在事后感谢,别人生日,我们送别人生日礼物,这一切看似寻常的人情规则,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这本书即可以当作一个科普书,也可以当作一本社会学说的书去看,当然了,这本书本来就是放到社会学这一块。阅读这本书如果抱着了解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这一类书算是增长知识的书籍,相信看完会有不少的共鸣。
序言
序言能让你大致了解马塞尔*莫斯这个人,以及了解这本书的核心比如:在礼物中所给付的到底是什么?人们所真正给出 的和接受的是功利?是友情?还是敌意?
夸富宴
简单理解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力的声明,比如黑猩猩为了宣传自己领主的地位,通常要把所有的成员叫到一起来进行类似“宣言”的东西,而体现在夸富宴上则是要么赢得一切,要么丧失所有。在这些盛大的节日中,每个人都力争比别人给出的更多,以“压倒对手”,把别人置于“他名字的阴影下”。谁看上去失去的最多,谁就是这个竞赛的赢家,其中的逻辑与黑格尔在主奴辩证中所描述的拼死争得承认的逻辑密切相关。
至于这个词的核心毫无疑问是:信用和荣耀。我借给你的,你不仅仅要还,并且还要加倍的还,因为我借的不仅有物质,还要占有借方的信用,这是一种无形的等价交换,虽然借方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是此时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信用,如果他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他将失去自己的荣耀,并且他失去的将会比他得到的多得多,他将成为失败者。夸富宴和这个又有什么关系呢,最简单的理解可以当作我保护你,你要给我”保护费“是一个道理。
种族和礼物
萨摩亚的“礼物”
萨摩亚人在结婚的时候会使用交换饰物的方式进行某种仪式。但萨摩亚的赠礼不仅仅体现在婚姻上,在生活、生育、成人仪式等等上都有体现,同样的萨摩亚的夸富宴上存在着明显的“荣誉”交换以及后续的回馈义务,放到国内就是你过年收了多少红包,在平时就要通过请客或者其他方式把这种“义务”还回去。
我不知道读者是不是这样,至少在我老家,这种风气还挺像萨摩亚的....满月酒、半月酒、一年酒,毕业礼,婚宴礼......要还的比小时候收的多得多.....跑题了,总之,萨摩亚的礼物是具备明显夸富以及炫耀的成分的,这类似人的本性?
毛利人的“礼物”
毛利人的把礼物看作一种“灵”,关于那些深奥的解释我也不做笔记了(我也看不懂),这里说一下“豪”这个东西,这个“豪”可以看作一个人的灵,虽然这个灵的交换不需要用特定的价值去衡量,但是我一旦将豪交给你的时候,你还回来时候就必须比我送出去的更好。这种做法有点像金斧头银斧头,也可以看作是隐形的高利贷。
群岛“礼物”
这里的群岛泛指第二张提到的几个岛屿,懒得复制名字了,反正记不住,直接归类为群岛吧。
你可能会想别人送礼你不收不就行了,这样想就太天真了,书中的第二章总结了礼物的不可随意拒绝。在一些原始的氏族把礼物看作是维护关系的一种契约。为了稳定关系,人们会猜疑自己和对方直接的关系,也会担心对方是否会拒绝礼物,简单来说就是“猜疑链”,这种猜疑链让人很难走出怪圈。如果非要对比的话,可以看作是公司的团建活动,你可以不去,但是后果肯定很严重,这算是不可拒绝的“礼物”。其他我还真没想出来。
另外,在群岛上存在一种叫做:“库拉”的仪式,库拉是一种贵族仪式,由首领向下属或者亲朋好友以及他们对应的子女授予赠礼。然而这种“赠礼”毫无疑问是十分昂贵的,这既代表了首领的信誉,也代表了首领的荣誉,为了“维护”首领的荣誉,收礼的人需要归还更加昂贵的物品,或者效忠于首领,尽心尽力为首领卖命。没错,这个库拉直接理解为国内的过年拜年就行了。
西北美洲
印第安人比较独特,他们“授予”的方式不是送礼也就是不是以物易物,而是挥霍,再看一遍这一块的内容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印第安人会选择在“旺季”大量的掠夺毛皮,黄金,食物,珍宝等等“贵重品“,然后在特殊的季节通过举办从早到晚的宴会(想象为电视上围着篝火跳舞的场景即可)大肆的挥霍,氏族之间会反复的拜访,好像要把自己的家里掏空也要“送”给别人。当然这种做法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很久以后,这些“资产”不但会如数归还,并且还会给的更多,所以很多印第安穷人都会选择这种时候投入,在日后摆脱贫困的家境,甚至将其视作一种“翻身”的机会,所以他们会更加的努力获得毛皮,掠夺更多的物资。
我想在印第安人的眼里,把授予看作是一种“投资”,你为现在投入多少你的财富,将来你就会回报多少。这种思想有部分的意义是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就是 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控制自己消费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另外印第安人的这种行为显然是非常具备夸富宴特质的,但是这种功利性对于维持氏族的稳定和发展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义务:给予、接受、回报
万恶之源是给予,也是夸富的开始,回报的义务是夸富的结束,无论过程如何,进行夸富的过程就是如此。这里提到了一个物之力的概念,简单理解是你的赠予虽然脱离你的手,但是物品依然留着你的“魂”,没有赋予“魂”的物是可以随意丢弃的,但是一旦有“魂”就需要考虑如何存储,如何对待,它产生了一种思考的价值。并且物送出去越久,物之力久越大。这里举个例子是你在年初生日收到礼物,你朋友在年底生日你这时候要送礼就需要花十足的心思了。
所以这三者形成一个环,要十分小心跳进这个义务的陷阱。
律法和夸富宴
其实这部分才应该算是第一章的内容,因为作者在最早的启发就是从律法开始的,所以你也可以看到这一章的讨论十分的深刻并且针对性。讲述了日耳曼人、印度人、以及罗马是如何在律法上体现夸富宴的特性的。
罗马
罗马把“抵押”视作是一种巫术,当物品被抵押的时候,这种交易的物品将会被视作信物对待,但是罗马的抵押虽然在律法上无价值的,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财产的抵押,早起是动产,到后面逐渐变为不动产,最终形成一种类似于契约的仪式,这也是为什么发展为视为巫术的原因。
印度
古代印度存在着严格的种性制度,所以写出来的法律可想而知,研究的时候,也只能将他们的行为视作一种宗教服务的“恳请”,当然愿不愿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印度因为其特殊性,形成了双重的夸富制度,这一段个人看了几遍也不太看懂阿三的想法,什么不能不邀请突如其来的朋友就自己吃饭的规矩(实在是看不懂),所以这里直接摘录书里的内容了:
送出的东西会在今生或来世产生报偿。它会自动给施予者带来与之相当的东西 注392a :所送出的东西并没有失去,它会自己再生产;人们在他方又会得到与之相同者,而且有所增值。送出的食物会在此生回归施者;同时,那也会成为施者在另一世界的食物;而且,这些食物还会出现在他此后的轮回再生之中 注392b :成为别人用以给他止渴的井水和泉水 注392c ,成为他在诸生诸世中的衣服和金钱,成为他在炎炎烈日下。
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的行为和罗马其实是类似的,也是存在抵押和奉献,另外日耳曼人的历史比较有趣。内容在之前已经重复举例,这里就不在重复赘述了。(其实是懒得写了)
总结
如果说从这本书的启发的话,我个人的理解是借钱是最能检测一个人人品的,你不需要太多,只要几百块就行,这个方法挺灵验的,虽然是一个比较阴暗的方法,但是给人“礼物”确实能让你看清一个人,生活中尽量摆脱“礼物”交易,同时也要小心承诺与荣耀,这些无形的东西不仅十分的宝贵并且都决定你的未来发展,千万不要轻易的挥霍,尤其当是你落难的时候。
下面是我的一些做人准则:
- 不等人,也绝对不让人等我
- 如果朋友不守时超过两次,没有下一次聚会。
- 借钱不还的朋友离得越远越好,不管他曾经如何帮你。
- 言出必行,做不到的事情直接说
- 永远不把烂活留在自己手上,想办法甩出去或者“削减”威力
写在最后
好久没写读书笔记了感觉有点荒废了。另外个人博客也好久没更了,8月17号晚上统一把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文章同步过去.....说到做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