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杂记

986 阅读8分钟

我毕业于一所双非(非985,非211)二本大学,满打满算,今年算是毕业的第6个年头了,虽还不到30岁,但难免会多了些不安与焦虑;

总共在三家公司待过,除去第一家公司不可抗力因素(整个部门裁员)需要重新找工作,后面其实自己仅有过一次主动换工作的经历;因为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归属是能够和团队,和公司一起进步,共同发展,为我们的产品做更好的迭代,能够陪伴着它的成长,自己也能够深入到行业内部,切实解决其痛点,在某个领域深耕,个人得到成长。

经历

起点

我很感谢在第一份工作遇到的领导,他是一位非科班出身但各方面能力很强的程序员,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学了web开发相关所需的技术,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很出众,专业技术水平更是不在话下;

我印象里他当时通过很多浅显易懂的代码片段给我讲解了很多当时看来很复杂的一些编程思想。同时,他风趣且幽默的性格常常会给办公室带来很多欢笑。

严谨是他的另外一个标签,我每次提交的代码都必须经过他严格的 code review 之后,符合要求了才能进行合并上线;由他独立负责开发的一个基于 backbone 搭建的前端项目,而这个项目也是作为公司内部后台管理类系统项目初始化的一个工作平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脚手架”。由于我不熟悉模块之间的关系,不理解内部开发思想,再加上内向不敢多问的敏感性格,在这上面挨了不少骂,提交的代码被一次一次地打回重改,甚至是重写,但每次他都很耐心给我讲解他设计的每一个思路。

很感谢他,在我后续的工作中也再没有机会遇到过这样一位导师了。

在这里,我收获了 —— “提问”。

加班

那会知识付费刚起步不久,我加入了一家做在线知识付费却完全没有教育背景出身的创业公司,开发(设计+产品+开发)总共才10人左右,要负责起三端应用的前后端功能开发,为了开发功能,追赶竞品,包括我们老板在内,几乎都是没日没夜的在办公室里面写代码,到了下班那会已经没有地铁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技术老大开车送我们回去,我印象中基本每次回到家都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

在创业公司做开发的时间会感觉过得很快,但会感到忙碌且充实,也充满了成就感;我们在跟时间和竞品赛跑,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一款新产品从诞生到上线运营的诸多艰难。

在每次在看到些许曙光的时候,生活总会狠狠给我们一次重重的打击,这应该是很多创业公司的常态。我们主要是做在线知识内容付费,那内容自然就是关键,竞品抓住了我们会忽视内容审核这一关键点,雇人在我们的平台上面发一些不雅内容并举报,微信风控部门采取的是阶段性域名封禁的措施,即从单个课程链接的域名封禁到后面的主域名的被封,从1天的封禁时长延长到1个月,对于尚处于摇篮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十分致命的打击了。

运营部老大凭借着强大的人脉关系,多次跟微信部门领导进行沟通调解,希望能在这个融资的节骨眼上为我们争取多点时间;而作为技术部的我们,则是通过域名重定向,更换域名等等做法很艰难的维系了一段时间,发现最终还是得靠做内容风控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所有开发都在忙于开发新功能,与其说没有把内容风控考虑在内,不如说完全没有时间和人力去做风控。自己做不了风控,那就只能花钱用现成的云服务产商提供的智能风控技术,腾讯云提供了风控的接口,对我们平台的内容进行数据清洗和过滤;但是得额外增加一笔不小的开销,对于一家本不富裕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真的就是雪上加霜,那段日子,真的就是差点倒在了黎明之前。

我们的坚持没有白费,在风投面前,我们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数据报表;拉来了风投,在资本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再加上用户对知识付费产品的认可度和付费意愿的提高,我们终于把产品的量级做上去了,注册用户数,DAU和用户留存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很快就实现了盈利。

招人,扩张规模,再到成立子事业部,一步步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团队变得不再那么有凝聚力,也逐渐开始看不懂管理层的做法;直到我们的技术老大离开,公司内部开始变革,那会每天都在奔波各大小会议上面,我每天都在想着隔天要在“日会(每天将近3小时的流水账会议)”说点什么,以及若干个需求评审会;

要知道,功能开发不是买菜做饭,有可能一个技术难点需要做技术调研,能卡一整天而无从下手,但是跟业务老板是解释不通这件事情的,他想得到的是你当天的产出是什么,你的投入产出比是多少;在向上反馈未果,却依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整个人的心态和工作内容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身心变得十分疲惫不堪;很少能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写写代码,做做优化;再加上一直以来的薪酬保持不变等诸多因素影响,第一次萌生了换工作的念头;

在这里,我收获了 —— “成熟“。

平淡

在这里一切都显得的那么井井有条,角色分明(PD,PM,QA,UA,UE),每个人的任务都划分的那么明显,任务的排期也很合理,看上去似乎也是那么的美好。

但是,新冠疫情来了,对于一个深耕线下多年的传统零售行业的打击真的是太大了,加上互联网巨头们投下的社区团购的炸弹,更是影响广泛。作为一个仍在做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由于缺乏互联网方面的基因,加上市场的份额已几乎被瓜分一干二净的情况下,自研的多款产品都难以推广开来,无论是运营还是相关的技术开发能力,社群的分销能力,个人感觉和互联网巨头们都存在有一定的差距。

缺少业务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为了维系这只开发团队,内部部分的团队逐渐转为了乙方,持久以往,是难以有自己的一个技术沉淀。

我们常说业务先行,如果在没有业务增长的前提下,在众多繁杂的业务应用场景的背景下,我认为对于个人的技术能力提升是很受限的。

我们也常说学以致用,如果学的知识没有机会运用到真实的项目中,运用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中,那很快就会被遗忘,编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在真实项目中通过采集数据,得到用户真实的反馈,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更新迭代,一方面是可以推动我们自身技术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反作用于产品本身,使其更好,更稳定的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在这里,我收获了 —— “思考”。

新的机会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尝试新的机会,在前同事的推荐下,再加上些许的运气成分,误打误撞地敲开了腾讯的大门,成功拿到了鹅厂的offer。这段经历颇有感触,最大的感受就是二本学历这一part了。在这里,我认为没必要去想学历还是能力重要的这件事,而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一家有着20年+技术沉淀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高学历的职工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正向且积极的反馈,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企业降低成本方式。

期待能在这里收获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寄语

积极且乐观地拥抱每一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