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VPP关键技术有哪些?

434 阅读5分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也使得智能虚拟代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智能虚拟代理技术,需要明白VPP关键技术有哪些。

深入了解VPP关键技术有哪些?

虚拟电厂(VirtualPowerPlant,简称VPP)。虚拟,即意味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厂,它其实是一个管理系统,学术角度定义如下:是一种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DG(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DER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以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

所以,虚拟电厂的两个关键点在于“融合”与“通信”。以通信的方式,将电网中的多种角色融合起来,实现全面的控制。虚拟电厂技术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兼容性、优化电能质量、互动性以及集成系统资源等。如今,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使得虚拟电厂内部各部分的实时通信成为可能。但是,为了在实际市场的运行中发挥虚拟电厂兼容、互动和自愈等优势,还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数字化的量测体系:

在虚拟电厂的发电侧及用户侧都引入数字化仪表(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AMI)。AMI相对于相对于现行的测量仪表的一大特点是授权于用户,将电网和用户联系起来,让用户可以支撑电网的运行。AMI的组成和特点具体包括:

1、高级智能仪表:高级智能仪表相对于现有的电表的区别在于,它们类似于电网上的传感器,可以将用户端的实时数据,如电量、电压、电流、用电功率等信息即使传送到发电端。这样可以为电网的运行、调度和规划提供大量准确信息,方便运行人员精确把握电网的运行状态。尤其是针对分布式电源的管理,更需要通过高级智能仪表,精确掌握和预测分布式能源的状态信息。

2、供用电服务:在用户端引入智能仪表后,系统可以根据电网的用电信息,对用户的用电量实行实时计价,不同时段不同电价,鼓励用户在电价高时少用电,电价低时多用电,实现负荷的平衡和优化控制。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电能的利用效率,并且实现与用户互动的负荷侧管理。

3、用户室内网(HAN):一旦智能电网得到完善和普及后,用户端将不再仅仅担当负荷侧这一种角色,在一定情况下,用户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虚拟电厂,参与电网的运行。通过网关或用户入口把智能电表和用户室内可控的电气或装置连接起来,让用户能根据电网公司的需要,积极参与需求、响应电力市场的功能。

4、远程接通或断开:AMI将为虚拟电厂提供系统故障快速检测功能,一旦故障发生,系统将立刻切断故障区域,等待故障修复之后自动合闸。

深入了解VPP关键技术有哪些?

广域测量系统:

目前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电源管理单位(PMU)装置以GPS为采样基准的,它能实现全网同步采集机组和线路的电压、电流以及重要的开关保护信号;并且能够计算出相应的电压和电流相量、频率和频率变化率、机组和线路功率、发电机内电势(功角)以及根据机组键相信号实测机组功角;同时还能提供扰动触发的暂态记录。

广域测量系统能实现对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监测,其测量的数据能反映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广域测量系统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新的测量和监控手段,其突出优点是:广域测量可以实现在时间/空间/幅值三维坐标下,同时观察电力系统全局的电力动态过程全貌。

先进的监控软件和辅助决策体系:

目前电网的调度和监控采用的大多是EMS,SCADA系统或者其扩展功能,这些系统的弊端存在处理问题速度慢,系统储存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系统的在线分析能力较差,在多数时间需要人脑经验来解决问题,而这些弊端使得这一系统已经无法使用如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电力系统。

快速仿真和模拟:

快速仿真和模拟包括风险评估、自愈控制与优化等高级软件系统,可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目前状态,帮助虚拟电厂做出快速响应和预测。通过其数字运算和预测功能,应用于虚拟电厂的配电快速仿真模拟(DFSM)可支持四个主要的自愈功能:网络重构、电压与无功控制、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以及当系统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继保再整定,提高了智能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