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广告为什么对我有持续的吸引力

307 阅读6分钟

提起广告,可能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都不怎么好。尤其是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台播放的内容,除了电视剧就是广告,并且还会告诉大家“广告同样精彩”。在十几年前,外出逛街,发现很多商店附近都会发传单,虽然发出去了不少,但是很多人看都不看就直接丢进了垃圾桶。可见,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各中小商家要想推广自己的产品,其难度可想而知。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一件产品,虽然可能投入的资源多,但效率比较低下。在电视上,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说教式的宣传逻辑;发传单的员工,非要跟着你让你写联系方式,这种行为只会更加让人厌恶。从商家的角度来看,产品必须得通过一些手段来让大家知晓,从而产生收益,而这些商家,在有些时候,又是普通大众的一份子,他们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有没有一种高效的方式,来达成体验与宣传上的平衡,从而形成共赢局面呢,随着技术的发展,答案已经显而易见。近十年,国内互联网广告市场持续向上,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以我的角度来看,这种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有很大的关系。

大约在五年前,从同学那里偶然看到了一本书,叫《集体智慧编程》。看书名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借来翻看,当时感觉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将用户产生的数据套用到数学公式中,从而产生一些结论,比如:垃圾邮件的识别、物体相似度的计算 等等。所有这些,让我意识到,这应该就是信息化世界的未来,很多事情不是基于逻辑来解决而是基于统计和数据。在群体的活动中,逻辑只能解决一部分比较固定的问题,而对于复杂活动来说,里面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根本无法用现有的经验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通过统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带着这种问题,又翻看了一些推荐系统相关的资料,多数情况下,基础的计算原理很简单,比如:二维情况下,怎么计算两个点之间的相似度,最直观的就是计算两点间距离;那么,拓展到 N 维,可以把一组数据看成一个向量,计算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可以用余弦值来度量。当把这种计算方式,放在一个很复杂的关系网中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信息流推荐中,该如何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从而推荐相似用户共同感兴趣的东西(这基于一个假设,即,喜欢同一个东西的用户很可能也喜欢对方喜欢的东西);该如何计算文章之间的相似度,从而给一个用户推荐相似的内容,所有这些计算,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海量数据的处理,只有将数据处理好了,才能服务好用户。很显然地,广告也处于其中的一环,可以说,现在的互联网广告,其实就是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应用,并且是一种很成功的应用。这种对知识的体系化应用,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吸引点。

有人可能会说,作为一个前端开发工程师,我有必要了解很底层的原理吗?从前端发展的历程来看,它越来越多地向完整的系统研发工程师转变,可能十年前引以为傲的切图、做炫酷页面的技术,在今天来看根本就不能算作核心技能。今天,不管是大小公司,需要的其实不是只会开发页面的人,而是能够系统化解决问题的人。前后端工程师,在能力层面的要求,在慢慢地趋于统一,未来,可能这个界限会更加模糊,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新技术学不过来,其实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作为一个前端开发人员,是否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的边界。

那么在广告方向,前端工程师可以做什么呢?前面已经提到过,广告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应用,它的核心是数据和策略。处理的问题,就是平台、用户、广告主三方的博弈关系。对于平台而言,我需要提供系统来给需求方使用,对于用户而言,我需要给用户展示友好的广告样式,最大限度降低用户的厌恶程度。整体的前端系统,其实都围绕广告投放而展开,例如:如何高效地生成广告计划、如何快速配置定向条件、如何看到投放后的数据、如何对没有开发能力的用户提供创建落地页服务、如何在手机端的信息流里展示广告素材。这些都是前端工程师可以做的事情。

抽象总结一下。生成广告计划的系统,可以看成很复杂的数据配置系统。定向条件及人群包的生成,是一种数据加工及处理平台。查看投放数据,是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提供给广告主的创建落地页的系统,其实就是可视化建站系统。手机端广告素材的展示,是跨端技术的最好实践方向。因为大部分 B 端系统都大同小异,这也给组件化建设、Low Code / No Code 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闭环生态。广告系统中的前端应用,已经不是简单的表单提交与后台管理系统,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复杂业务的场景下,要求开发人员对技术以及业务的理解都需要比较深入。

广告系统中,从前端到后端,涉及技术面广,且能接触到一个公司的核心商业化逻辑。这对于不论是在业务还是技术方面想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