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PC的使用

2,869 阅读14分钟

1、概述

gRPC 是由 google 开发的,是一款语言中立、平台中立、开源的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框架。

gRPC 里客户端应用可以像调用本地对象一样直接调用另一台不同的机器上服务端应用的方法,使得您能够更容易地创建分布式应用和服务。与许多 RPC 框架类似,gRPC 也是基于以下理念:定义一个服务,指定其能够被远程调用的方法(包含参数和返回类型)。在服务端实现这个接口,并运行一个 gRPC 服务器来处理客户端调用。

2、特性

  • 基于 HTTP/2

HTTP/2 提供了连接多路复用、双向流、服务器推送、请求优先级、首部压缩等机制。可以节省带宽、降低 TCP 链接次数、节省 CPU,帮助移动设备延长电池寿命等。gRPC 的协议设计上使用了HTTP2 现有的语义,请求和响应的数据使用 HTTP Body 发送,其他的控制信息则用 Header 表示。

  • IDL 使用 ProtoBuf

gRPC 使用 ProtoBuf 来定义服务,ProtoBuf 是由 Google 开发的一种数据序列化协议(类似于 XMLJSONhessian)。ProtoBuf 能够将数据进行序列化,并广泛应用在数据存储、通信协议等方面。压缩和传输效率高,语法简单,表达力强。

  • 多语言支持(C, C++, Python, PHP, Nodejs, C#, Objective-CGolangJava

gRPC 支持多种语言,并能够基于语言自动生成客户端和服务端功能库。目前已提供了 C 版本grpcJava 版本 grpc-javaGo 版本 grpc-go,其它语言的版本正在积极开发中,其中,grpc支持CC++Node.jsPythonRubyObjective-CPHPC# 等语言,grpc-java 已经支持 Android 开发。

3、Java 开发 gRPC 服务端和客户端

3.1 定义接口

基于protobuf来声明数据模型和RPC接口服务。

3.1.1 proto 文件

例如:helloworld.proto

syntax = "proto3";
option java_multiple_files = trueoption java_package = "com.xcbeyond.grpc.helloworld"option java_outer_classname = "HelloWorldProto"option objc_class_prefix = "xcbeyond";
 
package helloworld;
// The greeting service definition. 
service Greeter { 
  // Sends a greeting 
  rpc SayHello (HelloRequest) returns (HelloReply) {} 
}
// The request message containing the user's name. 
message HelloRequest { 
  string name = 1; 
}
// The response message containing the greetings 
message HelloReply { 
  string message = 1; 
}

3.1.2 生成java代码

根据 proto 的命令可以转换成对应的语言的代码,生成 java 代码,可以借助 maven 插件,在编译时自动生成。可以在 pom.xml 中增加如下依赖:

<build>
	<extensions>
	   <extension>
		<groupId>kr.motd.maven</groupId>
		<artifactId>os-maven-plugin</artifactId>
		<version>1.5.0.Final</version>
		</extension>
	</extensions>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xolstice.maven.plugins</groupId>
		<artifactId>protobuf-maven-plugin</artifactId>
		<version>0.5.0</version>
		<configuration>			 <protocArtifact>com.google.protobuf:protoc:3.3.0:exe:${os.detected.classifier}</protocArtifact>
		  <pluginId>grpc-java</pluginId>                                                        <pluginArtifact>io.grpc:protoc-gen-grpc-java:1.19.0:exe:${os.detected.classifier}</pluginArtifact>
	      </configuration>
	      <executions>
		 <execution>
		    <goals>
			<goal>compile</goal>
			<goal>compile-custom</goal>
		   </goals>
	         </execution>
	    </executions>
	</plugin>
</plugins>
</build>

然后只需要执行 “mvn compile” 指令即可,此后我们会在项目的 target 目录下看到生成的 classes 文件,当然最终我们还是需要将 service 打成 jar 包发布的。maven 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做这些工作,由 .proto 生成 classes 是在 compile 阶段,那么 jar 阶段仍然是可以将 classes 打成 jar ,只需要借助 maven-jar-plugin 插件即可。 

3.2 服务端开发

服务端代码如下,运行这个类的 main 方法,就可以在 50010 端口启动服务。

public class Test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ServerImpl server = NettyServerBuilder.forPort(50010).addService(TestRpcServiceGrpc.bindService(new TestServiceImpl())).build();  
        server.start();  
    }  
} 
//server端实现类,扩展原有接口  
public class TestServiceImpl implements TestRpcServiceGrpc.TestRpc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sayHello(TestModel.TestRequest request, StreamObserver<TestModel.TestResponse> responseObserver) {  
        String result = request.getName() + request.getId();  
        TestModel.TestResponse response = TestModel.TestResponse.newBuilder().setMessage(result).build();  
        responseObserver.onNext(response);  
        responseObserver.onCompleted();  
    }  
}

3.3 客户端开发

public class TestClient {  
  private final TestRpcServiceGrpc.TestRpcServiceBlockingStub client;  
  public TestClient(String host,int port) {  
       ManagedChannel channel =  NettyChannelBuilder.forAddress(host, port).usePlaintext(true).build();  
        client = TestRpcServiceGrpc.newBlockingStub(channel).withDeadlineAfter(60000, TimeUnit.MILLISECONDS);  
    }
  
   public String sayHello(String name,Integer id) {  
        TestModel.TestRequest request = TestModel.TestRequest.newBuilder().setId(id).setName(name).build();  
        TestModel.Test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sayHello(request);  
       return response.getMessage();  
    }  
}

4、原理解析

GRPCClientServer,均通过 Netty Channel 作为数据通信,序列化、反序列化则使用 Protobuf,每个请求都将被封装成 HTTP2Stream,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客户端 Channel 应该保持长连接,而不是每次调用重新创建 Channel、响应结束后关闭 Channel(即短连接、交互式的 RPC),目的就是达到链接的复用,进而提高交互效率。

4.1 Server

我们通常使用 NettyServerBuilder,即 IO 处理模型基于 Netty,将来可能会支持其他的 IO模型。Netty ServerIO 模型简析:

1)创建 ServerBootstrap,设定 BossGroupworkerGroup 线程池

2)注册 childHandler,用来处理客户端链接中的请求成帧

3)bind 到指定的 port,即内部初始化 ServerSocketChannel 等,开始侦听和接受客户端链接。

4)BossGroup 中的线程用于 accept 客户端链接,并转发(轮训)给 workerGroup 中的线程。

5)workerGroup 中的特定线程用于初始化客户端链接,初始化 pipelinehandler,并将其注册到 worker 线程的 selector 上(每个 worker 线程持有一个 selector,不共享)

6)selector 上发生读写事件后,获取事件所属的链接句柄,然后执行handlerinbound),同时进行拆封 packagehandler 执行完毕后,数据写入通过,由outbound handler 处理(封包)通过链接发出。    注意每个 worker 线程上的数据请求是队列化的。

参见源码:SingleThreadEventLoopNioEventLoop。(请求队列化) 

GRPC 而言,只是对 Netty Server 的简单封装,底层使用了 PlaintextHandlerHttp2ConnectionHandler 的相关封装等。具体 FramerStream 方式请参考 Http2 相关文档。

1)bossEventLoopGroup:如果没指定,默认为一个static共享的对象,即JVM内所有的NettyServer都使用同一个Group,默认线程池大小为1。

2)workerEventLoopGroup:如果没指定,默认为一个static共享的对象,线程池大小为coreSize * 2。这两个对象采用默认值并不会带来问题;通常情况下,即使你的 application 中有多个GRPC Server,默认值也一样能够带来收益。不合适的线程池大小,有可能会是性能受限。

3)channelType:默认为 NioServerSocketChannel,通常我们采用默认值;当然你也可以开发自己的类。如果此值为NioServerSocketChannel,则开启keepalive,同时设定SO_BACKLOG128BACKLOG 就是系统底层已经建立引入链接但是尚未被accept的Socket 队列的大小,在链接密集型(特别是短连接)时,如果队列超过此值,新的创建链接请求将会被拒绝(有可能你在压力测试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keepaliveBACKLOG 特性目前无法直接修改。

[root@sh149 ~]# sysctl -a|grep tcp_keepalive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60  ##单位:秒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9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75 ##单位:秒  
##可以在/etc/sysctl.conf查看和修改相关值  
##tcp_keepalive_time:最后一个实际数据包发送完毕后,首个keepalive探测包发送的时间。  
##如果首个keepalive包探测成功,那么链接会被标记为keepalive(首先TCP开启了keepalive)  
##此后此参数将不再生效,而是使用下述的2个参数继续探测  
##tcp_keepalive_intvl:此后,无论通道上是否发生数据交换,keepalive探测包发送的时间间隔  
##tcp_keepalive_probes:在断定链接失效之前,尝试发送探测包的次数;  
##如果都失败,则断定链接已关闭。

对于Server端,我们需要关注上述keepalive的一些设置;如果Netty Client在空闲一段时间后,Server端会主动关闭链接,有可能Client仍然保持链接的句柄,将会导致RPC调用时发生异常。这也会导致GRPC客户端调用时偶尔发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4)followControlWindow:流量控制的窗口大小,单位:字节,默认值为1M,HTTP2中的“Flow Control”特性;连接上,已经发送尚未ACK的数据帧大小,比如window大小为100K,且winow已满,每次向Client发送消息时,如果客户端反馈ACK(携带此次ACK数据的大小),window将会减掉此大小;每次向window中添加亟待发送的数据时,window增加;如果window中的数据已达到限定值,它将不能继续添加数据,只能等待Client端ACK。

5)maxConcurrentCallPerConnection:每个 connection 允许的最大并发请求数,默认值为 Integer.MAX_VALUE;如果此连接上已经接受但尚未响应的 streams 个数达到此值,新的请求将会被拒绝。为了避免TCP通道的过度拥堵,我们可以适度调整此值,以便Server端平稳处理,毕竟 buffer 太多的 streams 会对 server 的内存造成巨大压力。

6)maxMessageSize:每次调用允许发送的最大数据量,默认为100M。

7)maxHeaderListSize:每次调用允许发送的header的最大条数,GRPC中默认为8192。

对于其他的比如SSL/TSL等,可以参考其他文档。

GRPC Server 端,还有一个最终要的方法:addService。【如下文service代理模式】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一下 bindService 方法,每个GRPC生成的service代码中都有此方法,它以硬编码的方式遍历此service的方法列表,将每个方法的调用过程都与“被代理实例”绑定,这个模式有点类似于静态代理,比如调用sayHello方法时,其实内部直接调用“被代理实例”的sayHello方法(参见 MethodHandler.invoke 方法,每个方法都有一个唯一的index,通过硬编码方式执行);bindService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创建一个 ServerServiceDefinition 对象,这个对象内部位置一个map,key为此Service的方法的全名(fullname{package}.{service}.{method}),value 就是此方法的 GRPC 封装类(ServerMethodDefinition)。

源码分析: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ETHODID_SAY_HELLO = 0;  
 private static class MethodHandlers<Req, Resp> implements  
     ... {  
   private final TestRpcService serviceImpl;//实际被代理实例  
   private final int methodId;  
 
   public MethodHandlers(TestRpcService serviceImpl, int methodId) {  
     this.serviceImpl = serviceImpl;  
     this.methodId = methodId;  
    }  
  
    @java.lang.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void invoke(Req request, io.grpc.stub.StreamObserver<Resp> responseObserver) {  
      switch (methodId) {  
        case METHODID_SAY_HELLO:        //通过方法的index来判定具体需要代理那个方法  
          serviceImpl.sayHello((com.test.grpc.service.model.TestModel.TestRequest) request,  
              (io.grpc.stub.StreamObserver<com.test.grpc.service.model.TestModel.TestResponse>) responseObserver);  
          break;  
        default: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  
      }  
    }  
    ....  
  }  
  
  public static io.grpc.ServerServiceDefinition bindService(  
      final TestRpcService serviceImpl) {  
    return io.grpc.ServerServiceDefinition.builder(SERVICE_NAME)  
        .addMethod(  
          METHOD_SAY_HELLO,  
          asyncUnaryCall(  
            new MethodHandlers<  
              com.test.grpc.service.model.TestModel.TestRequest,  
              com.test.grpc.service.model.TestModel.TestResponse>(  
                serviceImpl, METHODID_SAY_HELLO)))  
        .build();  
  } 

addService方法可以添加多个Service,即一个Netty Server可以为多个service服务,这并不违背设计模式和架构模式。addService方法将会把service保存在内部的一个map中,key为serviceName(即{package}.{service}),value就是上述bindService生成的对象。

那么究竟Server端是如何解析RPC过程的?Client在调用时会将调用的service名称 + method信息保存在一个GRPC“保留”的header中,那么Server端即可通过获取这个特定的header信息,就可以得知此stream需要请求的service、以及其method,那么接下来只需要从上述提到的map中找到service,然后找到此method,直接代理调用即可。执行结果在Encoder之后发送给Client。(参见:NettyServerHandler)

因为是map存储,所以我们需要在定义.proto文件时,尽可能的指定package信息,以避免因为service过多导致名称可能重复的问题。

4.2 Client端

我们使用ManagedChannelBuilder来创建客户端channel,ManagedChannelBuilder使用了provider机制,具体是创建了哪种channel有provider决定,可以参看META-INF下同类名的文件中的注册信息。当前Channel有2种:NettyChannelBuilder与OkHttpChannelBuilder。本人的当前版本中为NettyChannelBuilder;我们可以直接使用NettyChannelBuilder来构建channel。如下描述则针对NettyChannelBuilder:

配置参数与NettyServerBuilder基本类似,再次不再赘言。默认情况下,Client端默认的eventLoopGroup线程池也是static的,全局共享的,默认线程个数为coreSize * 2。合理的线程池个数可以提高客户端的吞吐能力。

ManagedChannel是客户端最核心的类,它表示逻辑上的一个channel;底层持有一个物理的transport(TCP通道,参见NettyClientTransport),并负责维护此transport的活性;即在RPC调用的任何时机,如果检测到底层transport处于关闭状态(terminated),将会尝试重建transport。(参见TransportSet.obtainActiveTransport())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在RPC调用结束后就关闭Channel,Channel可以被一直重用,直到Client不再需要请求位置或者Channel无法真的异常中断而无法继续使用。当然,为了提高Client端application的整体并发能力,我们可以使用连接池模式,即创建多个ManagedChannel,然后使用轮训、随机等算法,在每次RPC请求时选择一个Channel即可。(备注,连接池特性,目前GRPC尚未提供,需要额外的开发)

每个Service客户端,都生成了2种stub:BlockingStub和FutureStub;这两个Stub内部调用过程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BlockingStub的方法直接返回Response Model,而FutureStub返回一个Future对象。BlockingStub内部也是基于Future机制,只是封装了阻塞等待的过程:

try {  
       //也是基于Future  
     ListenableFuture<RespT> responseFuture = futureUnaryCall(call, param);  
     //阻塞过程  
     while (!responseFuture.isDone()) {  
       try {  
         executor.waitAndDrain();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throw Status.CANCELLED.withCause(e).asRuntimeException();  
        }  
      }  
      return getUnchecked(responseFuture);  
    } catch (Throwable t) {  
      call.cancel();  
      throw t instanceof RuntimeException ? (RuntimeException) t : new RuntimeException(t);  
} 

创建一个Stub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们可以在每次请求时都通过channel创建新的stub,这并不会带来任何问题(只不过是创建了大量对象);其实更好的方式是,我们应该使用一个Stub发送多次请求,即Stub也是可以重用的;直到Stub上的状态异常而无法使用。最常见的异常,就是“io.grpc.StatusRuntimeException: DEADLINE_EXCEEDED”,即表示DEADLINE时间过期,我们可以为每个Stub配置deadline时间,那么如果此stub被使用的时长超过此值(不是空闲的时间),将不能再发送请求,此时我们应该创建新的Stub。很多人想尽办法来使用“withDeadlineAfter”方法来实现一些奇怪的事情,此参数的主要目的就是表明:此stub只能被使用X时长,此后将不能再进行请求,应该被释放。所以,它并不能实现类似于“keepAlive”的语义,即使我们需要keepAlive,也应该在Channel级别,而不是在一个Stub上。

如果你使用了连接池,那么其实连接池不应该关注DEADLINE的错误,只要Channel本身没有terminated即可;就把这个问题交给调用者处理。如果你也对Stub使用了对象池,那么你就可能需要关注这个情况了,你不应该向调用者返回一个“DEADLINE”的stub,或者如果调用者发现了DEADLINE,你的对象池应该能够移除它。

1)实例化ManagedChannel,此channel可以被任意多个Stub实例引用;如上文说述,我们可以通过创建Channel池,来提高application整体的吞吐能力。此Channel实例,不应该被shutdown,直到Client端停止服务;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创建Stub时,我们应该判定Channel的状态。

synchronized (this) {  
    if (channel.isShutdown() || channel.isTerminated()) {  
        channel = ManagedChannelBuilder.forAddress(poolConfig.host, poolConfig.port).usePlaintext(true).build();  
    }  
    //new Stub  
}  
  
//或者  
ManagedChannel channel = (ManagedChannel)client.getChannel();  
if(channel.isShutdown() || channel.isTerminated()) {  
    client = createBlockStub();  
}  
client.sayHello(...) 

因为Channel是可以多路复用,所以我们用Pool机制(比如commons-pool)也可以实现连接池,只是这种池并非完全符合GRPC/HTTP2的设计语义,因为GRPC允许一个Channel上连续发送对个Requests(然后一次性接收多个Responses),而不是“交互式”的Request-Response模式,当然这么使用并不会有任何问题。

2)对于批量调用的场景,我们可以使用FutureStub,对于普通的业务类型RPC,我们应该使用BlockingStub。

3)每个RPC方法的调用,比如sayHello,调用开始后,将会为每个调用请求创建一个ClientCall实例,其内部封装了调用的方法、配置选项(headers)等。此后将会创建Stream对象,每个Stream都持有唯一的streamId,它是Transport用于分拣Response的凭证。最终调用的所有参数都会被封装在Stream中。

4)检测DEADLINE,是否已经过期,如果过期,将使用FailingClientStream对象来模拟整个RPC过程,当然请求不会通过通道发出,直接经过异常流处理过程。

5)然后获取transport,如果此时检测到transport已经中断,则重建transport。(自动重练机制,ClientCallImpl.start()方法)

6)发送请求参数,即我们 Request 实例。一次RPC调用,数据是分多次发送,但是ClientCall在创建时已经绑定到了指定的线程上,所以数据发送总是通过一个线程进行(不会乱序)。

7)将 ClientCall 实例置为 halfClose,即半关闭,并不是将底层 Channel 或者Transport 半关闭,只是逻辑上限定此 ClientCall 实例上将不能继续发送任何stream信息,而是等待 Response

8)Netty 底层 IO 将会对 reponse 数据流进行解包(Http2ConnectionDecoder),并根据streamId 分拣 Response,同时唤醒响应的 ClientCalls阻塞。(参见 ClientCallsGrpcFuture

9)如果是 BlockingStub,则请求返回,如果响应中包含应用异常,则封装后抛出;如果是网络异常,则可能触发 Channel 重建、Stream 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