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我接触了一个副业好项目:开一家面馆。
在成都这个地方,我认识的相当多的程序员都会在某个时刻感慨,将来开家馆子去。似乎大家都觉得,开这种馆子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挂个招牌,就数钱就行了。
我比他们机智一点,这源自于我大学去饭店做过暑假工,我知道这个事情是有一些门槛的:
1.餐饮行业利润并不高,除非有绝活儿
2.餐饮行业很辛苦,这个辛苦体现在心智上,琐碎
3.做餐饮需要一定的社交技巧的
但是我接触这个项目不一样,它有很多的不同:
1. 它是新快餐,配菜是半成品(料包),只需要加热即可。食用时配上新鲜烫熟的蔬菜和新鲜的面条/米饭即可。
2. 因为1,它不需要技术好的厨师,找个人随便训练一下就能胜任后厨了。
3. 店铺采用客如云管理,不用担心财务问题。
4. 它是加盟店,公司提供管理人员(但是支出在店铺)
5. 这个项目的老板,是我领导的朋友,IT届转身餐饮,已经在行业打拼了十年,经验是信得过的。
6. 这个总店就在我司楼下,生意确实不错,利润也客观。
一切看起来很美好,我跟朋友合伙前后考察,反复思量,最终2019年5月份,定下了店铺位置,位置在天府一街,美团研发中心的楼下。因为定位就是给上班族吃的,主要以快为主,味道大概在80分即可。
店铺开起来之后,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
毛利太低
一个铺面的支出大概是这样:
支出 | 额度 |
---|---|
房租 | 20000 |
人工 | 22000 |
水电气 | 3000 |
以上几项的总支持就达到 4.5万,按照50%的毛利,一月卖9万才持平。
再加上其他额外的一下小项支持,一个月累计下来也有数千。也就是说,一月买到10万,才不亏钱。
在人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想要赚钱,唯一的办法是提升毛利率。
提升毛利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调整菜品结构。下架一些毛利低的商品,推新一些毛利较高的商品。其中重庆小面的毛利单价最低,但是毛利最高。或者在夏天卖一些毛利较高的钵钵鸡(钵钵鸡是一种红油拌的凉菜,荤素皆有)等。
但是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之后,毛利依然没有上升。我自己盘库之后,非常惊讶的发现,同等的销售额,我们用的料包量几乎是楼下旗舰店的一倍多。但是这个问题,公司的管理并没有发现。
合理的猜测是,有人在店里偷料包。我们很快更换了管理人员。
我以前还看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里面讲厨子偷厨房,偷的甚是巧妙,老板站在面前都看不出来,想来我也是遭了这么一着
人员管理
店铺招聘的人员大多是年长的阿姨,管理人员一般也就是高中毕业。这些人统一的问题是,很难沟通,很难执行。只有靠耳提面命。
一个好的店长,会省掉很多事情。
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招到这样的店长。
这就导致店铺的管理非常松散。
店铺管理的松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品差,浪费高。尤其是浪费,浪费掉的成本,是算在净利润的。像夏天钵钵鸡这种肉食,浪费几斤,就直接断送掉今天钵钵鸡这一项的所有利润。
为什么说小餐饮铺子,往往是夫妻店赚钱。因为夫妻店盯在店里,能尽一切可能杜绝浪费,从而降低成本。夫妻店的毛利率经常能高达80%,甚至以上。我们的只有60%不到。
另外店铺人员的流动性是很高的,但是招人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我们不在餐饮界混,手里根本没有可用的资源。只能寄希望于58这种平台,效率低,且收费高。
加盟公司的失控
当初愿意做这个项目,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承诺可以协助管理。
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公司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1.他们的门店管理章程形同虚设。
2.他们手里也没有较为合格的店长等管理人员,唯一一个尚可的就放在楼下总店。
3.公司管理层对店铺的问题,既不能及时发现,又不能进行督导改正。几乎处于放养状态。
这导致很多管理工作落到了我和合伙人身上,而我们又有主业工作,因此管理十分困难。
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幼稚,在签订合同前跟对方老板聊了很多,又算是熟人,因此很多行为都以口头协商为准了。没有签订合同。最后出了问题,我们也没办法约束对方。
多方原因之下,铺面的流水很快滑落到10万一下。这就开始亏钱了。但是亏的不多,因为有现金流,所以还能做下去。 但是2020年春节,赶上了疫情。一直到将近3月份才开业,且营业额很低。我跟合伙人考虑了一下,最终决定将店铺盘出去。但是,疫情期间,商品不好出手。最终,在2020年7月盘出去了。中间又亏了几个月。
累计下来,仅转让费和装修费,就亏了20多万。
这是一次失败的副业,只能安慰自己说买了经验。细细想来,也确实有一些经验教训,也分享给大家吧:
1. 人的因素是最复杂的,尤其是低认知的人。如果要搞副业,尽量不要搞这种大量依赖低认知人群的事业。
2. 不要轻看任何行业的门槛。这个门槛可能不是技术的门槛,而是其他方面的门槛。
3. 做餐饮就跟买股票一样,赚钱的永远是我朋友,我同事,我亲戚。。。但很难是我自己
4. 商业就是商业,买单的是自己。所以对于合作方,该有的约束还是要有。
另外一个经验,就是让我学会了算账。
每次跟同事去吃饭,当他们说XX店一定很赚钱的时候,我大概的就会给他们算一笔账,看看到底赚不赚钱,是不是比当程序员还赚钱。像一些常见的奶茶店,小菜馆,火锅店,基本上是不赚钱的。
而在房租奇高的商业区,最终可能只剩下乡村基,大米先生这种连锁品牌。特点是翻台率高,管理规范,并且由于规模效应而将成本降的很低,同时财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天府四街银泰下的小餐饮店,靠近蚂蚁腾讯等大企业,人流量奇大,但是基本上两年都要换一茬,也是这么个道理。
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说餐饮行业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吃来吃去可能都差不多,只是换了个叫法。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大家都开始买料包了,省事省钱,不依赖厨师。送到消费者手里的,可能只是配料的差异。这都是小餐饮没有办法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