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首次“猫脸识别”,我国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有多努力

1,676 阅读5分钟

近期一则关于国宝大熊猫“猫脸识别”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首次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实时监测系统成功实时回传野生大熊猫影像,这是全国首次结合超短波传输+“猫脸”识别技术,实现荒野监测实况无线传输野生大熊猫视频。

我国也在不断将AI、图像识别、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运用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上。借助多样化的技术化手段,追踪野生动物的个体活动轨迹,以及观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化,通过无线远程监控一些违规干扰动物的行为,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

监管需求分析

近年来,很多国家自然保护区不断被破坏,为了对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管理,加大保护区的防护管理力度,通过人工管理那么工作量是相当之大,也会存在一些漏洞。因此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一套完整的视频监控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视频监控的实施,可以对自然保护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无障碍监控,通过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功能,加强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为自然保护区提供全天时、全天候、不间断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时化、可视化的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保护区视频监控需求:

1)根据现场情况,在国家自然保护区需安装40个监控点位,后期随着保护区增加,还要扩容监控点位;

2)在自然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30公里范围内安装多组摄像机,管理人员可对各现场情况熟悉掌握;

3)图像及控制信号通过无线网桥传到监控中心,通过中心的网络视频监控平台来完成所有视频信号的存储和监看等;

4)现场供电采用太阳能发电方式;

5)在监控中心的管理服务器上安装网络管理软件,即可在中心看到所有摄像机的图像。并可控制摄像机的上下左右远近等动作;

6)系统可以通过在监控中心配置WEB服务器实现远程IE访问功能。便于管理者在任何场所、任何地点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视和管理功能。

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需求秉承可扩展、兼容性高的原则,我们推荐使用EasyCVR方案,通过多种协议将散落在各区域的监控设备通过GB28181、Ehome、RTSP、各网络摄像头厂家的SDK及私有协议等统一接入,作为视频监控模块,集成到智慧保护区管理系统中。

方案特点

1)无线传输

传统的有线网络必须挖沟布线或立杆架设,不但耗时、耗力、耗钱,还将破坏环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升级、扩容还将造成重复建设,二次污染。无线网络避免了传统网络的巨额投资和复杂铺设。

2)兼容性强

支持前端设备的多协议接入,同时分发出RTSP、RTMP、HLS、Http-flv、Websocket-flv直播流,可兼容市面上所有终端设备。

3)结构灵活性

无线网络监控能够自我修复、自动平衡及动态分配各节点的通信负载。有效避免了传统多人同时上网时造成的单个节点通信拥塞和系统运行缓慢甚至瘫痪等问题。小巧的系统更降低了自然界与人为的破坏概率,减少了设备成本和系统维护的人力、物力投入。

4)可管理性强

通过API接口集成到智慧保护区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远程监控、维护、升级、准确判断故障等功能,使网络管理人员能及时方便地掌握诸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性能统计、系统故障状况等信息,便捷地对网络进行统一调配与维护,确保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结语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拒食野味、保护野生动物,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单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