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前端值不值得培养,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6,224 阅读13分钟

一个员工值不值得培养,能不能交朋友,要不要共事合作,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作为管理者,需要怎样的三观认知?请往下下下看。


前端早早聊大会,前端成长的新起点,与掘金联合举办。 加 Scott 微信 codingdreamer 进大会周边技术群,金三银四-前端算法专场,2021-4-24,线上全天直播。

报名戳:www.huodongxing.com/go/tl24

金三银四,每个即将去往大厂的候选人都在为算法而焦虑。

不确定算法到底是指哪些算法,分别涉及到哪些领域,需要具备哪些解题思路或者思维模式,以及算法可能会应用到哪些场景,比如大批量日志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智能分析、在线文档和编辑器、海量代码检测分析、业务域的算法模型、端上的算法模型、设计智能识别与搭建中算法的应用及所需能力、各种交互游戏互动领域中矩阵算法及端算法的实践等等。基于前端工程师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这次大会就希望一次性解决这些困惑 - 「前端到底如何搞算法」。

在适当聊聊算法方面的备战工作外,往外延展到算法的行业观察、应用领域、实践方法、思维模式、甚至是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

WechatIMG18.png

正文开始

本文由堂主与 Scott 共同撰写完成,作为《前端管理者修炼指南》小册系列中的开篇,来社区试下水温,听听大家对于管理的好奇、困惑和痛点,大家可以积极评论,可能会被收录进来在小册中单独解答哈。

前言

通常我们会拿三观合不合的来作为标准,而三观,是主观上对一个人品性和思维模式高度抽象的词,这个判断过程,在早些年的阿里,叫做 「闻味道」。

把闻味道引申下去,就是价值观(相信大家都听闻过阿里及其他很多公司有价值观这个考核尺度),所谓价值观,就是帮公司管理层选拔一群他们认同,并且也认同他们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里面就内涵了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一定程度影响到公司的生死。

作为技术管理者,管理的对象场景是在特定组织内,对象是人、事、钱,就需要更务实的理解地球上几十亿人的生存法则、几百个国家的相处之道、几千个行业几千万家公司的商业规律,也就是对这个客观世界最朴素的观察,带着这种观察一次次的顿悟人生,在历史的大齿轮下来调整自己的人生使命,最后回归到自己的管理诉求和团队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能力使众人行。

理解自己

通过前言,我们能感知到自己在一个商业生态中的渺小,渺小的只是物理肉身,但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则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技术管理者,需要像古老的壁钟一样,周期性的敲打自己的身心,问清楚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这些没有终极答案的困惑会贯穿我们几十年的职业生涯。

那,究竟什么叫做理解自己了呢?这个标准就一定要带上时代的印戳,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建国初期大跃进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社会迷失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新千年中国成为基建狂魔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互联网深度翻新全球商业新形态的知识分子 - 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八零九零后,认知体系中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标注。

我们也许会像 B 站 「后浪」 视频中形容的那样,也许完全迥异,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不被鼓励的,在我们这一代中,大体保持了统一,而这个统一,也就是我们三观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我们的共识。

拿我自己举例:

  • 我了解整个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充满了无数的机遇,尤其是互联网延展开的红利,正在进行中;
  •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想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影响一群人,还是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人;
  • 我认为成年人赚钱是核心责任,对自己也对家庭,弱小的时候可以适当啃老,但一定要尽早独立生存;
  • 我理解一个商业模式一定是不作恶,无论是恶意盗版倒卖、黄赌毒还是欺诈性 P2P,我不愿与之为伍;
  • 我判断一个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上进心和执行力,P7 以前拼体力,P7 以后拼学习总结能力和胆识;

所以我内心充满了斗志,充满了期待,无论是做技术研发实现业务价值,还是带领一个前端团队从 0 到 1,再到 10,是因为我认为美好的未来可被企及,团队童鞋的善意可被激发,工程师的破圈破局可被实现。

那么今天当你准备要带团队,你需要尝试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内心诉求,告诉自己相信什么鼓励什么期望拿到什么,如果这个不成立,团队因为你而变得更不一样就不成立。

理解技术人

技术管理者,日常的主要管理对象是程序员,把程序员当成一块业务,那么这块业务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 「入职前的吸引、招聘时的考察、入职后的定位、工作中的考核、培养与提拔、离职前的挽留、离职时的祝福、离职后的人脉维护」,与业务的拉新、转化、留存流程一样,方法与手段不同。

我们先去拆解一下程序员的事业线,或者叫职业的阶段性诉求,可以从技术、业务和管理三个方向观察:

image.png

这里面的三观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别对应着一个工程师的不同职业阶段,以我举例:

  • 2010 年 ~ 2014 年,专注在技术造诣,从纯前端的 JS 栈,借助 Node.js 走向到全栈运维
  • 2014 年 ~ 2017 年,专注在创业,各种出差,各种设计业务和产品路径,开阔了业务认知
  • 2014 年 ~ 2020 年,专注在带团队,从 6 人到 20 人,培养了 7 个专家,完成管理转型
  • 2020 年 ~ 2030 年,专注在技术社区,帮助更多的前端工程师突破成长瓶颈,快速前行。

在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管理者,也大体上经历这几个阶段(三阶段是实际上是并行交叉螺旋往上走,只是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不同):

  • 「技术为王」,Focus 在各种技术选型与实现方案,写代码好爽好酷,以技术最优解为基准线
  • 「业务为王」,Focus 在各种用户需求,产品可行性、业务价值上,以业务为技术的基准线
  • 「管理为王」,Focus 在人才梯队、组织升级、商业模式的阶段性,以公司活下去活好为基准线

直到最后,一个小白程序员,成为了技术、业务和管理的多面手,整个职业格局就被打开,选择空间的扩大也就带来了职业通道的可能性。

在这些阶段上,工程师需要破很多的圈破很多的局,而破圈和破局的前提是认知上的破局,而认知就要再回到上面所讲的三观,如果三观建构(这个时代下我们彼此的最大公约数)在地基上偏离,上层建筑不仅有更低的天花板,职业通道的确定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技术人,从技术走向到管理的道路上,天然就有许多不同,这是因为那么可以重塑我们认知的周遭环境,与他人(如销售)天然不同,这种常年常年对着电脑编程(较为缺少物理世界和人的输入),会不断的影响在我们脑海中投射的世界的准确性,而投射世界越偏离真实世界,我们的认知框架也就越偏离这个时代的最大公约数,不仅仅带来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更会带来我们职业上的停滞不前。

image.png

此处的 “三观”,并不意味着实指的三个观点,而是说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认知。管理者的基础认知,会影响到后续的一系列方向性决策,会直接影响到自身和团队的后续成长、结果,并进一步影响到业务的发展。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影响结果。

角色与视角

管理者首先要明白,管理,就是靠别人拿结果。不论是实线的 TeamLeader,还是虚线的小组长,或者项目 PM、技术小组的 Owner,其工作的内容都不是他一人能搞定的,都需要靠其他人的产出来集体落成结果。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通过成就他人成就自己,基于数据阐明一切改变。管理者是带来改变的人,管理者就是要靠影响他人,带来正向且积极的改变。让正确的事情发生,以正确的方式,和正确的人,使众人行。

这就要求管理者的视角,应该是大盘的视角,避免执行者的视角。大盘的视角,看的是结构性问题、趋势性机会;执行者的视角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分活、怎么自己上去写代码。很多从一线选拔上来的新晋管理者,最常见的一个疑问就是: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写代码的时间越来越少,什么样的时间分配结构才是对的?这就是还没做好身份与角色的转变。遇到这种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借用某公司 CTO 的疑问:管理者冲到一线去 Coding,是不是自己的梯队建设存在问题?

具像到前端管理者,结构性视角,对内看,首先是人和由人构成的团队(组织),其次是技术能力。团队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如何推动组织成长;技术能力成长应该如何围绕业务,形成闭环和合力。拿我自己带领的团队举例子,目前的结构性视角会如下所示,图示的技术大盘结构,未来的 1 年到 1 年半,应该还会再翻一倍。

结合上面三个示例用的结构性图,重新再回看最开始我们讲的管理者三观认知之核心:管理,就是靠别人拿结果。我想说的是,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是因为他的视角、眼界、格局、愿景和使命,驱使他要去做的事情,一定是他自己一个人搞不定的事,他需要整合一群人的意愿和能力,追随他一起去完成。所以再重新看 “前端管理者还该不该写代码,占比多少” 这个疑问,大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自己的解答。我的解答是:写代码是个 Action,不写代码干别的也是个 Action。Action 的重要性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是 Action 再往前的那个愿景、使命,那是管理者的初心,那个东西会影响一群人未来到哪里去。

除了对内的视角,还有团队之外的认知和视角:

作为一个管理者,无欲无私几乎是不存在的,将团队视为自身的 “势力范围” 也是生物的本性。但不论愿不愿意承认,管理者都要直面的现实是:你的团队,同时也是你直属老板的团队,更是公司创始人的团队,亦是大股东、投资人的团队。个人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发展,更离不开公司业务的发展、所处行业赛道的发展。与其在存量的盘子里过多的关注 “谁的手是不是伸的太长”,不如推动一起把盘子做大,在增量空间里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收益。

处理不好这些层层递进的关系,就很容易出现部门墙,导致团队的内耗,甚至是内斗。看过拥抱变化组织架构调整,上位的同时,也有淡出的背影;也看过那些个人、团队 KPI 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但最后公司的目标完不成,公司裁员甚至是倒闭。背后,都能从上面这张图里找到原因。

总结与思考

综上,一个管理者从小白、及格、优秀到卓越,他的底层需要有成熟的价值观驱动「有时候我们也叫使命感」,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有很多层次、很多维度,可以做横向和纵向的展开,向前向后也都有很强的容错性、包容性和鲁棒性,容错是面向自己、包容是面向他人、鲁棒是面向环境。

那么,管理者所谓的从心出发,就是在小的格局中需要理解自己、理解工程师这个族群,在大的格局中,需要理解这个物理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商业环境的演变阶段,最后来确定自己在某个特定组织中,要扮演的角色、要定义的人设、要负责的领域、要突破的困境。

再回到身份,既然是靠别人拿结果,这个 「靠」 就非常关键,本文我们从三观、角色和视角来定义自己的可靠性 - 「靠自己」,而 「靠别人」的前提是别人可靠,如何让别人可靠就是管理者要面临的命题,我们后文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