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疯狂外卷的前端

2,131 阅读12分钟

从 15 年前月薪 5k 的美工和切图仔,到今天的前端专家、架构师、前端管理者和业务负责人,前端一直在外卷。


前端早早聊大会,前端成长的新起点,与掘金联合举办。 加 Scott 微信 codingdreamer 进大会周边技术群,金三银四-前端招聘|面试专场,2021-4-10,线上全天直播。

本次直播聊前端研发平台的演进,优秀前端团队的能力标配 - CI/CD 泛研发平台,报名戳:www.huodongxing.com/go/tl23

image.png


如果把技术的演进和行业变迁看做是一部充满变化的历史书,把前端行业套进去,常见的有这么几种史观:

  • 前端是一个不起眼的细小技术分支,好不好跟我关系不大,我只想专心写码赚钱,兴趣也不太谈得上
  • 前端门槛越来越高,对新人越来越不友好,天花板也特别低,越来越内卷,感觉干着没盼头没激情
  • 过去十几年前辈们探索,把行业天花板不断拉高,很庆幸在此时入行,可用社区资源多多,机会多多
  • ...

个人奋斗与行业所处的整体环境发展阶段,是不可割裂的,抛开任何一者谈另外一个,都脱离现实实际

比如在我身边长辈这一代,会听到岁数大一些的抱怨说,恨没有在 70 年代举家搬迁到北京上海,享受各种户口红利和拆迁福利,也有一些年轻的长辈抱怨说,恨没有在改革开放时期,举家去深圳创业发展,也有一些哥哥辈的抱怨,恨没有在 2000 年股市和互联网起步的时候,好好学学经济知识,炒股实现财富自由,也听到跟我岁数相仿的一些高中童鞋,恨没有好好读书考大学,导致没有机会进入到更好的平台奋斗,也听到比我略小一些的前端老人抱怨,恨自己没有早出生 30 年,赶上改革开放,没有早出生 20 年,赶上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恨自己早些年没有好好做技术,错过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红利,今日自己哪怕是 P7 也早已是年入百万,也听到一些更年轻的前端新人抱怨,恨自己没有早出生 10 年,这样就可以享受 10 年前前端刀耕火种的红利,稍微造个轮子就能入职大厂就能晋升专家,自己今日早就 P8 了...

时至今日,这些观点在同龄人中依然能听到一些,背后隐含的声音,仿佛某个时代节点的红利,别人的得来全不费功夫,仿佛只要自己选择对了,一切都能顺利成章,殊不知选择的背后,是持续的努力,尽管运气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但决定性的依然是你的努力程度,以及努力所带来的能力和认知的提升,进而带来了更前瞻性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这是一个正向的递进式的关系,更好的选择带来更好的努力结果,更强的努力进而带来下一次更好的选择,这一点对于没有太大野心的普通人尤其成立。

而在选择和努力的身后,是二战结束 80 年来,冷战结束 30 年来,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 PC 互联网发展 20 年来,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高速发展 10 年来,整个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精细化分工所带来的各行各业中,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机遇,把每个人换成今日的前端,这一批最老的前端从业者,他们的前端开发经验,也无非十几年而已,若谈红利,这才刚刚起步,何来「既然再无出头日,不如懒散过少年」?

所以,上面我们在谈什么,是谈一个工程师对于一个行业的基本判断和自我定位,这个判断和定位越趋于情绪化、标签化,越难梳理自己的职业规划,看到世界上一切难的事情,都第一反应用「卷」字来逃避,仿佛只要定义面前的状况是「卷」了后,如果拿不到好的结果也都是「卷」掌控的,而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反之,若这个判断和定位越趋于客观化、理性化,越能拎得清自己几斤几两的时候,越能沉下心耐住寂寞,日拱一卒,步步为营

尝试不要被标签带节奏,尤其是不要被悲观负能量的标签带跑偏,是一种能力,是新人要训练的一种深度的思辨力,这种思辨力越随着年龄增长,越要刻意的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在三观稳固的中年之时,仍有底层的动力来不断更新自身既有的知识体系,所谓增量价值的学习而不是存量知识结构的消费

往往越是负能量的越是悲观的标签,它们越容易传播,比如我从前写一些行业分析的文章,会有人评论 「制造焦虑」,做一些知识付费,会有人评论 「贩卖焦虑和割韭菜」,在文章开头放门票海报,会有人评论「夹带私货」,举例一些正能量案例的时候,会有人评论「带节奏」,把个人经验抽象成课程公开售卖的时候,会有人评论「收智商税」,就算是每周六举办付费的技术直播会议,还会有人跑过来发私信 「黑心资本家 不许 996」,诸如此类的现象每天都在上演。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开心,后面我就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做一件事到底是服务谁,以及到底帮助到了多少人:

image.png image.png

如果这些人因我而获益,那么承担更多的声音又如何呢,我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来对抗这种标签,这反映了人和人之间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巨大差异,我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差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并继续专心在做的事情即可,继续编码继续布道继续写作继续辅导他人继续搭建分享的平台继续做社区的探索及产品的思考,也许这些人今天并不需要而将来会需要我的信息以及帮助,但今日时机尚不成熟,也或许是永久性的不需要,但这并不重要,因为需要的人兴许有一天会再来找我咨询求助,助力他破局后他兴许也会感激我的付出,甚至将来愿意回头帮助我,正向的付出会带来正向的反馈,反之也成立。

所以这里在谈什么,其实是谈工程师的自我价值认同,无论你是责任心驱动,还是好奇心驱动,当你作为前端的时候,只要认同当前的工程师身份,也认同自己当前的工作属性和职责,并把写代码做技术这件事情推到极致的时候,无论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把这行干好」的能力就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别人的标签的印象中,你只是一个素材和样本,而在你的个人世界中,付出和收获则是你的全部

但是如果责任心或者好奇心都稀缺的时候,就很难认同自己作为工程师的价值,也就很难认同同行的价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也许是入错了行」,可以用一两年时间,积极做储备,去转行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因为前端工程师的门槛的确在升高,不然他同早些年的「美工」何异呢,又怎么称得上「工程师」的称谓呢,因为工程领域本身就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是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实践,他的要求本身就是高的。

所以十几年前,「美工」「重构工程师」「页面 UI 工程师」的学历普遍不是本科,而如今,985 和 211 大量涌入,因为这个行业走向到深水区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学术型、研究型的工程化领域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但前端行业的收入上限早就突破了百万,一个工作 7 年的前端,能力到字节的 2-2,大概率年收入能破百万的,如果未来字节上市了,手上的期权均摊到每一年,年收入甚至是破 200 万的,这么高的收入上限,早就拉高了前端的行业天花板,所以在抱怨的天花板的童鞋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先担心是否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在 10 年之后年收入达到 200 万呢,还是由于一直担心 200 万之后「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更高的天护板,从而今天我就失去了斗志和激情,从而也就不再尝试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呢?

以上的内容,为了照顾新人,写的非常具体,啰嗦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认知到,前端行业前面的十几年在快速的发展,从一个页面 CSS 的切图仔到今天,从业人员从几千人到今天的几十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不仅没有到内卷的时候,而且还在疯狂的外卷扩张期,卷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卷出更高的行业天花板,关于这一点,有一次看蚂蚁的校招直播,也听到玉伯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跟我的想法非常近似,原话记不住了,我说下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前端的确是在卷,但一直是在往外卷,如果没有这个外卷,今日我们还都是公司的美工/页面仔啊,收入更低,天花板更低,这个外卷可以这样看:

  • 向上卷,卷到数据处理、业务决策,可视化及分析,卷到 PRD 到页面的无代码直出...
  • 向下卷,卷到研发工具与界面生成流程、工程化、智能化、大规模的并发服务编排能力...
  • 向左卷,卷到云端的组件化、设计资产管理、设计生产力突破、设计低代码搭建...
  • 向右卷,卷到测试、安全、可用性、稳定性和贯穿研发生命周期的研发平台和运维方式...

前端如此的外卷,却由于前端社区信息传播的特征(偏科普向、收藏向的文章更受欢迎),以及也缺乏相应的分享平台和机制,导致大量优秀的前端团队所探索的成果,鲜为人知,让人误以为前端技术的深度、广度不过如此,所以我才成立了前端早早聊的这个半商业化半社区共建的组织,来把这个真相展示出来,涉及的话题有前端管理、前端基建、可视化建站、低代码搭建与智能化搭建、前端监控、前端构建、组件化及云资产、在线文档、数据可视化、数据报表与分析、跨端跨栈、微前端、前端框架、CI/CD 泛研发平台等主题专场,目前已经有 140 多场分享,见下图: image.png

虽然很多领域还没卷出来,但恰恰是这个行业的技术人,在疯狂的扩张这整个前端的疆域...疆域不断扩大,我们可以选择加入,可以选择围观...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职业路都是自己淌出来的,既有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大趋势,也有当前行业的大方向和基本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就看自己是否有这个魄力和执行力,敢不敢迈出一步步,去改写自己的轨迹

要经常抬头看,往上看,往下看,往前看,往后看,往外看,往内看,这都是认知方法变化所带来的新世界,粤港澳大湾区、RECP、中欧投资贸易协定、以及未来可能的 CPTPP、中日韩自贸区...不要怕错过了之前的红利,今日今时,红利依然遍地都是,或者说红利大小与你无关,是否去让自己有能力去抓红利与你有关,前端天花板多高跟你无关,是否能突破你自己的天花板跟你有关

就比如一个小小的杭州,都搞了各种科创大走廊,泡沫也好,故事也罢,人才的确在加速涌入,产业的确在高速迭代,中产阶级数量的确在快速放大,这经济体量,确实在一步步跑起来,无论是世界级的大周期红利,还是某个城市某个区块某个细分行业的小周期红利,甚至是政策红利,只需要个人认知打开一些再打开一些再打开一些,格局再撑大一些再撑大一些再撑大一些,入眼都是机遇,看过去都是机会。

最后,有多少机会与你无关,是否去打破自己过往对机会的认知方式,重新理解并去抓住它与你有关,所以对于前端,卷不卷跟你无关,与你息息相关的,只有你亲自破局破圈的过程,这个过程于别人无足轻重,于你却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