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产品的前端不是好的产品经理

1,431 阅读6分钟

以人为本

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关注用户需求的本质

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利用设计师的敏感性以及设计方法在满足技术可实现性和商业可行性的前提下来满足人的需求的设计精神与方法。 ----Tim Brown

设计思维步骤

  1. 需求理解:理解并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 => 用户行为研究
  2. 问题定义:分析收集到的需求,提炼并把握根本问题 => 发现根本问题
  3. 思维发散:根据根本问题,提出各种能够解决问题的设想,并选定最有价值的 => 提出观点
  4. 原型设计:根据设定的设想,进行产品原型的设计。 => 设计方案 => 初步方案 => 用户测试 => 问题 => 步骤一
  5. 模型迭代:将设计方案投入使用,并进行完善与优化 => 投入测试 => 最佳方案
  6. 成果发布:将完整的设计方案正式投入市场,并确保用户用得上,用得好。 => 上线方案 => 发布方案

需求理解

  1. 更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
  2. 把握用户的真实体验,决定产品的设计走向
  3. 用户的表面行为与潜在需求往往并不完全一致。所以更需要深入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满足用户的最深层的需要,让设计有根据。

用户需要什么? => 切入点 ; 如何达到需要 => 优化点

移情

‘对象的人化’,模拟身份,模拟情景,分析用户的本质心理。设计者以用户自然的生活状态充分的 观察、吸引、沉浸于用户状态,处于不同特定的用户场景,聚焦于用户体验。

思考 如果我作为用户,我会需要什么? => 切入点 ; 如果我是用户,需要怎样的操作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 优化点

理解的步骤和方法

  1. 观察:之前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现在做了什么?何时会这么做;之后会做什么?何地会这么做;实地观察、类比观察、情景观察。
  2. 访谈:对象:类比用户、装甲用户、极端用户;步骤:自我介绍、建立信任、开放式问题、讲述倾听;小组访谈、一对一访谈、专家访谈。
  3. 沉浸体验:身临其境地体验设计方案;设身处地的感受用户需求;模拟场景 / 模拟身份 / 模拟心理 / 模拟行为

理解的难点

  1. 对用户的深层了解;深度考察:充分理解用户行为、情绪变化、细致划分受众群体。
  2. 对产品的精确定位;区分主次需求,把握定位,划分需求。
  3. 对自身的全面认知:自身认知与用户画像相融合,从设计角度挖掘需求,不抛弃自我体验

在用户、产品、自身中,找到统一的解读方式,将自身放入产品情景中,充分体验用户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使用习惯、审美取向等。

问题定义

什么是问题定义

在充分理解需求的基础上,详细地定义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以获得更精确的核心设计问题。 => 确定用户痛点,明确用户需求。

没看清问题 -> 易陷入盲目尝试的误区 没明确问题 -> 易在广而大的问题中失去落脚点 正确界定问题 -> 找到最佳着眼点,省力高效地完成任务

如何定义用户问题

“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 杜威

  1. 观点(POV,point of view)围绕用户需求和愿景,重新架构问题,提出具体独特的观点,帮助设计团队明确目标用户、真实需求、产品愿景。
  2. 问题阐述。包含了观点、设计阈值、用户刚需三个方面,从用户的角度阐述整个产品,给设计者留下足够的设计发挥空间,既不会遏制了好想法的诞生,也不会太过宽泛。三要素:目标用户、用户需求(用户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场景,怎样使用产品)

问题定义的实践

  1. step1 总结需求;在需求理解的基础上,总结需求内容
  2. step2 配合工具分析需求;确定我们的目标:我们在为谁而设计?他们需要什么?
    • 被设计者者想什么?被设计者看到了什么?被设计者听到了什么?被设计者如何谈论这件事?
    • 通过以上的行为观察,我们能得出他的痛点是什么?
    • 被设计者会因为什么而开心?
  3. step3 定义观点;通过移情图的结果,重新定义目标用户,找到用户痛点,并且确定产品愿景,形成一个新的观点,对设计方向进行规划和约束
  4. step4 问题阐述,在上两步的结果上,根据问题阐述的三要素定义问题,追求问题的全面性、完整性、可行性,同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完善。

问题定义的工具 - 移情图

问题定义的难点

  1. 如何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之后找出问题的真正所在?如何用最清晰直观的语言阐述根本问题?
  2. 界定设计的方向与范围(在用户调研中筛选出具体的核心问题)
  3.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明确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和他们实际需要的差别
  4. 在用户、产品、自身中找到根本的问题所在,在调研中明确用户刚需,界定设计范围

思维发散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同。)

如何进行思维发散

  1. 头脑风暴
    • 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 臭皮匠协定:不许评价、越多越好、见解无专利、异想天开
  2. 众包
    • 对企业创新模式的反思
    • 用户创造内容
    • 颠覆外包模式
    • 协同用户创新的理念
    • 延伸了创新边界,借社会资源为己用
  3. 用户反馈 => 创意筛选
    • 优缺点筛选
    • 根本方向筛选
    • 正反思维
    • 未来性筛选

思维发散的难点

  1. 解放思维的发散方向;在进行思维风暴时,要完全开放思维,让思维朝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不对其进行限制。
  2. 发散思维的来源。在生活中寻找思维的闪光点,并记录下来。
  3. 思维成果的筛选,思维发散的成果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应常常思考如何抉择,从而得到最合适、最有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