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伦理与新造王者

1,229 阅读28分钟

本文主要是介绍两本书的核心观点,然后略加解释和引申。

第一本书是《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

第二本书是《The New Kingmakers》。

这两本书描绘了黑客的追求和他们的现状,两本书虽然都不是新书(第一本出版于2001年,第二本出版于2013年),但他们描述的事实和理论并不过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所处的现实而言,仍然是超前的。

如果充分了解这些,你可以看到人类的未来。

"注:以下不区分“开发者”、“开发人员”、“程序员”,黑客是指那些非常卓越的程序员,他们是高手中的高手。"

"硅谷第四季海报"

到底什么是黑客

对“黑客”最权威的定义和解释在jargon file(行话文档)1里:

黑客,名词,最早是指用斧头做家具的人。

以下8类人都可以称为黑客。

1.喜欢探索系统细节以及如何提升能力的人。黑客喜欢刨根问底,大多数人浅尝辄止。在RFC1392(互联网用户术语表)中,说得更明白:黑客,就是一个特别喜欢了解系统内部工作原理的人,尤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

2.热衷甚至于痴迷于编程的人。他们并不只是喜欢编程理论,他们喜欢编程。

3.能够真正欣赏和理解黑客价值观的人。(A person capable of appreciating hack value. )

4.编程又快又好的人。

5.一个特定系统的专家。比如“Unix黑客”。

6.任何学科或领域的专家或狂热爱好者。比如“天文学黑客”。

7.喜欢智力挑战以创造性攻破或绕过限制的人。

8.[已废弃,建议不用]一个恶意的试图通过各种胡搞乱试来获取敏感信息的人。比如“密码黑客”和“网络黑客”,称呼这类人的正确术语应该是cracker(骇客、攻击者)。

即便你觉得自己是黑客,最好也不要自称黑客,最好是让别人这样称呼你,因为黑客是一种荣誉称号,自称黑客的话,有可能被认为是自吹自擂。

不是所有的极客(geek)都是黑客,有些黑客自称是极客,是因为他们(很正确地)知道,“黑客”这个标签应该由他人授予。

几乎所有的黑客都认为:信息共享是至善的,并认为开放源码和方便他人获取信息是黑客的道德责任。

多数黑客认为,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或探险,破解系统在道德上是OK的,只要你没有盗窃、没有故意破坏、没有违反保密规定。

以上就是行话文档里所定义的黑客。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人称黑客长老的Eric S Raymond特别讨厌把网络安全攻击者称为黑客(就是通过破解密码或利用漏洞攻入他人系统的那种人),他觉得这类人根本不是黑客,原因在于:这些人,并不是创造者,而只是破坏者。这类人通常不善于编程,也做不出什么像样的系统,在最善意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帮助发现漏洞的人。

两本书的作者

第一本书的作者派卡·海曼(Pekka Himanen,1973- )是一个技术神童,21岁(1994年)便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这正是Linus就读的大学,而且在时间上应该有交集)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打破了当时芬兰获得博士学位最小年龄的记录。他先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英国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过研究工作。

第二本书的作者Stephen O’Grady,是RedMonk公司(一个专注于研究开发者的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开发者的需求和趋势,并致力于帮助企业更有效地与开发者合作。他的作品经常在《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和《华尔街日报》等刊物中引用。

第一本书:《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

这本书的名字立刻让人想起马克思•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韦伯在该书中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心理驱力之间的关系,并鲜明指出:

新教盛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

在传统的西方宗教社会里,追求世俗职业并从中盈利致富的愿望,都会被看作是大逆不道并遭到蔑视的。

但新教的“天职观”问世之后,牟利以及与发财致富有关的观念都被纳入了正统。用韦伯书中的原话就是,“在现代经济秩序中,只要干得合法,挣钱就是职业美德和能力的结果和表现”。

新教伦理不仅为勤勉劳动和尽忠职守奠定了道德基础,还使劳动成为衡量基督徒是否虔诚的重要标准,新教伦理鼓励人们兢兢业业地去获取财富,完成上帝赋予的天职,从而客观上使个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在新教伦理中,工作和金钱本身都被视为目的,韦伯指出,这种伦理的至善,就是“挣得越来越多的钱”。

黑客是这样看的吗?

1、黑客对人生动机的看法

黑客是喜欢思考的人,他们着迷于想清楚一切问题。像人生意义这种问题,黑客们怎么会想不清楚呢?

Linux发明人Linus认为,人类所有的动机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生存”(survival)、“社会生活”(social life)、“娱乐”(entertainment)。

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以下简称沃兹)在1986年给加尼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做演讲时,总结了他的行为动机的要素:

“你不会去做任何事情,除非它能带来快乐……这就是我的生活法则,一个简单的公式:H=F的3次方。”

这里的H就是Happiness,F的3次方就是Food、Fun、Friends。

Linux和沃兹的想法是差不多的,生存对应着Food,社会生活对应着Friends,娱乐对应着Fun。

这可以看作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简化版,生存对应着“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生活对应着“归属与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娱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对应“自我实现”,虽然还不太一样,但至少让人容易理解。

黑客们不喜欢用大词,像“自我实现”这种大词,专家都不一定说得明白,黑客怎么会用呢。

Linus有一本自传,书名就是Just for fun,我觉得这本书倒不用专门找来看,看看书名足矣!Linus开发Linux的动机就是为了乐趣!

沃兹发明了Apple电脑,其动机是因为激动人心(下面可以看到),而Apple电脑很多让人喜爱的特点,都源自沃兹太想把自己给雅达利做的breakout游戏(类似于打砖块)在Apple上转起来!

这不禁让人想起,UNIX的发明者,汤普森,一开始,也是为了能在一台PDP-7上玩Space and Travel游戏,而这游戏,正是他在Multics(一个并未获得成功的操作系统项目)上开发的!

1975年,乔布斯20岁,沃兹25岁,两人都还是双手握空拳的穷小子。沃兹是电脑奇才,乔布斯的才华表现为非凡的洞察力。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沃兹经常逗留在乔布斯的车库里钻研电脑,也常常携手参加“家酿(homebrew)电脑俱乐部”的活动。看到伙伴们炫耀自己的“牛郎星(altair)”电脑,沃兹心中羡慕不已,乔布斯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做一台更好的机器。制造微电脑首先需要微处理器,两人跑到商店询问价格,每块8080芯片要卖270元。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驱车来到旧金山威斯康电脑展销会碰运气,结果只用20元的价格就买回摩托罗拉公司的6502芯片,与英特尔8080的功能也差不离。 

沃兹后来回忆说,在他们买回6502的当天晚上,他和乔布斯又来到“家酿”参加聚会。有人带来一台能与电视相联的电脑,向大伙展示一幅彩色图像。沃兹看呆了,目不转睛地看电脑在屏幕上画彩色圆环。后来,他躲在惠普的实验室偷偷制成有同样功能的芯片,但拿不定把握是否应该装进那台自制电脑里。乔布斯得知后却说:“为什么不装呢?我们要把所有的新技术都用上。”他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说服了惠普的主管,允许沃兹把芯片“借”回家使用。乔布斯对好友鼓劲说:“这台电脑会使‘家酿’的小子们大吃一惊。” 

乔布斯的预言十分灵验,当他俩带着沃兹的自制电脑再次出现在“家酿”聚会时,到会者都坐不住了。“电脑玩家”里三层外三层把沃兹围得水泄不通。沃兹的电脑虽说仅是一块较大的电路板,但它有8K存储器,也能发声和显示高分辨率图形。“家酿小子”岂止是“大吃一惊”,他们纷纷向沃兹提出要订购这种机器。 一直站在圈外观看动静的乔布斯,此情此景启动了头脑里“计算机”飞快运转,“计 算机”顿时成了一台“算计机”。他默默地算计着:“俱乐部500人中间大约会有100人买沃兹的宝贝,第一台卖出,我们能有50元利润,然后就卖第二台,第三台……” 

上面这段故事摘自《电脑史话》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沃兹和乔布斯发明苹果电脑时的心理驱力,那就是:好奇、兴奋、创造的激情,以及炫耀的快感。

但沃兹是如何拥有这般技术的?

也是因为乐趣。3

沃兹在小学4年级的时候,他通过父母送给他的圣诞礼物「电子玩家工具箱」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电子学知识。然后利用这个工具箱建立了一个连接六户人家的内部对讲系统。六户人家的小孩利用这个秘密的通讯系统瞒着大人做了好多恶作剧。

可能是源于这种小小的成就感的激励,沃兹对电子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沃兹在6年级的时候和父亲一起拿到了业余无线电执照,成为最年轻的获得这个执照的人。要获得这个执照要学习大量的知识,难度非常大。

沃兹自己说,正是这些早期的的实践和积累,他掌握了设计和制作APPLE I主板所需要的技能。

"小时候的沃兹"

2、黑客对工作的态度

新教伦理直接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精神动力,那就是: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

加尔文认为上帝毫无例外的为每个人都安排了各自的出路,人应该竭尽自己所能做好上帝安排的职业,并将自己在尘世中的工作看成是为增加上帝荣耀的机会。

新教伦理认为人应该为了工作献身,反对享乐主义,认为在工作中没有玩耍时间。

富兰克林说:“总是做有益的事情,砍掉一切没有必要的活动”。

盖茨用新教伦理的观念来描述他对工作的态度:“如果你不想努力工作、集中精力并竭尽全力,那么,这不是工作的地方。”马云则说:“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

这种追求最大合法利得的主导思想,导致人们总是试图获得时间的“最优化”利用,所以各种时间管理的理论和工具层出不穷。他们优化时间,总是有着理性的、积极的目标,而不是为了闲逛、无所事事、发呆、玩乐。

这带来什么问题?海曼尖锐地指出:“娱乐从工作中被排除掉,接着,娱乐性又从娱乐中被排除掉。”

在《等待周末(Waiting for the Weekend)》一书中,Witold Rybczynski提供了关于这种变化的一个极好的例子,人们过去常常玩网球('play' tennis); 现在他们干反手击球('work' backhand volleyball)。即便人们娱乐,也要把它弄的很专业,以一种下苦功的方式去学习和练习技巧,而不是单纯的就是玩玩。

黑客不喜欢这样,黑客不喜欢没有乐趣的事。

黑客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如果工作的项目正好是自己喜欢的,那没有问题,黑客可以高度投入;如果不是,黑客厌恶“以工作之名”而被迫努力劳动。

黑客说:“my life is my life”。

3、黑客对资本的态度

黑客不傻,黑客完全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除非一个人拥有足够的个人资本,否则很难做到完全自由。但如果他是有能力的资本家,他就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许多黑客开办公司,或者工作几年,利用拥有的股票和认股优先权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沃兹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作为苹果两个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拥有大量苹果的股票,他这样描述他离开苹果公司后的生活的:“我请来会计师和秘书为我打理一切,这样我就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我想做的事情上:这就是与电脑、学校和孩子一起工作。”

伯克利分校的比尔·乔伊和三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其中包括出生于德国的科技奇才安德利亚·贝赫托什, 1982年创建SUN公司,名字是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贝赫托什回想起当年:“我们是20岁左右的一班人,开着一个公司,虽然我们刚刚相遇,但我们确实在分享激情。”

韦伯说,从新教徒创办的有影响的企业开始,新教伦理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精神。

同样地,通过黑客创办的这些技术企业,黑客伦理慢慢地扩散到其他行业。

4、黑客对劳动的态度

对于在工作中找不到感觉的人,他们会期待周末,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看电视和感性娱乐。

而黑客把他们的休息时间(周末或假期)作为实现不同于他们工作中所追求的个人激情的机会。

黑客不喜欢工作中心论,也不喜欢休闲中心论。因为在枯燥乏味的闲暇中度过假期,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与其这样,不如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劳动之中。

黑客总是渴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们渴望创造。

Tom Pittman在“Deus Ex Machina, or The True Computerist”一文中表达了黑客在体验创造力时的感受:“那一刻,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上帝创造世界时的满足感。”

在一切都实现自动化之后,未来世界可能会像天堂一样。

但即便如此,劳动,仍然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而劳动的目的只有一个,感受创造的乐趣,如同造物主所感受的那样。

马克思早就预见到这点,他说: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5、对黑客伦理的总结

黑客希望充满激情的行为。

他们希望完成充满快乐的、内在有趣的工作。

他们希望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希望和小伙伴们一起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黑客希望有支配时间的自由。

这样,他们可以把时间用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上面。

第二本书:《The New Kingmakers》

Kingmaker这个词对国人来说有些陌生,用英语解释,就是a person who has a very strong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is able to bring sb else to power as a leader,也即可以扶植领导人的有影响人物。

针对此书,Kingmaker就是让公司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也就是开发者。本文将Kingmaker直译为“造王者”。

该书的作者O’Grady观察到两个现象:

1、进入本世纪后,企业的CIO往往不知道他们企业的员工以及开发人员,都在用些什么软件,他们总以为员工们用的都是公司买来的软件,而实际上,员工或开发人员经常使用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软件,而且往往是免费的。

2、多年来,企业是IT技术的主要消费者,厂商赢得企业的订单,只需要说服少数几个人即可。(如果员工发现产品难以使用,那就忍着吧。)相比之下,现在的IT巨头,比如苹果,需要说服的是个人客户。所以,iPhone在易用性上,比普通商业软件要好上一个数量级。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1、技术越来越受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推动。

2、想要获得广泛的市场,就要学会讨好民众。

而巨头可以仰仗的,正是开发者。

O’Grady还发现:

1、企业通过收购来获取黑客

Steve Jobs认为,天才开发者是其他一般开发者价值的25倍,很多人说是100倍,而比尔·盖茨认为,是10,000倍。

这些天才开发者,就是黑客。(他们至少是第4类黑客:编程又快又好的人。)

黑客和优秀开发团队的获取,很多是通过收购完成的,收购的目的不是产品,而是人。

这种事情频频发生,以至于人们创造了acqhire这个词来描述它。

执行这一策略最狠的是Facebook,他们买下了大量的创业公司,比如Gowalla,Parakey,Hot Potato,Octazen等,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产品都被关掉了(或者开源了),而人才却留下了。

一位名叫Sam Lessin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公司以几百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Facebook,可没想到很快该产品就被Facebook关掉了,因为在这个收购过程中,只有Lessin他本人是Facebook最希望获得的。

2、开发者自主的能力提高了

整个20世纪下半叶,开发人员都是依赖于雇主的,因为他们自己负担不起硬件和软件,像操作系统、数据库、Webserver这些,都需要买,都需要有人花钱。

然而,新世纪开始,开发者不再受限于雇主的资金了。

四个因素在背后推动了这一转变:开源、云计算、互联网和种子期融资。

由于开源和云计算,开发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以个人经费支付云上的硬件费用,然后用免费的开源软件搭建起自己的基础架构。(和Google用的一样!)

以前,开发人员创业的融资选择很少,他们主要靠朋友、家人和银行贷款。即使风险资本家有兴趣,他们提出的条件也往往不利于创业者:他们提供的资金超出创业者想要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公司股权份额。

2008年,Y Combinator出现了,他提供的资金大幅减少(通常不到20000美元),以换取相应较小的公司份额(其平均持股比例为6%),而这种小额投资也足以让公司起步。

有了这些条件,只要愿意,开发者就可以自主创业了。

3、开发人员喜欢开放和简单的技术

在2005年左右,那时的观点普遍认为,企业将只在两个技术栈之间选择:Java或.NET。

然而,实践证明,完全不是这样,虽然Java和.NET仍被使用,但它们与其他十多种语言共同竞争。

技术栈已经不会再由哪家公司把持了,程序员喜欢的技术栈,总是来自互联网,总是来自开源。

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开发人员可以选择他们想用的技术,而不是公司命令他们使用的技术,将会发生什么?

十多年前,当IT巨头发现互联网大有前途之时,开始试图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他们的重磅举措是:联合推出“Web Service”标准。

IBM、微软和SUN等公司推动了一百多个独立标准,但只不过是将互联网转变为一个看上去更像企业网的尝试。

从SOAP到WS-Discovery到WS-Inspection到WS-Interoperability到WS-Notification到WS-Policy到WS Reliable Messaging到WS-ReliableMessaging(没错,这两个看着很像,但却是不同的标准)到WS-Transfer,都是和Web Service相关的标准,由OASIS或W3C等标准机构维护,由大厂商开发。

更糟的是,这一百多个标准,每个标准都有自己的一套文档,并且每个标准的文档说明通常超过一百页。

开发人员从来不喜欢这些宏大叙事,不喜欢这种刻意的繁杂设计,更不喜欢大企业专门给开发者搞的东西,他们喜欢自己人搞出来的东西:比如,REST。

一位微软程序员告诉Tim O’Reilly:“微软是刻意把SOAP搞得这么复杂的,只有工具可以读写这些东西,这些不是给人看的。”

Gartner的Nick Gall早在2007年就这样攻击 WS-* 技术栈:“基于SOAP和WSDL的Web服务仅是名称上的'Web',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传统企业中间件体系结构的样式。”

Programmable Web是一个提供API目录的网站,据报告,截至2012年3月,在5287个API中,有71%基于REST,SOAP的占有率还不到五分之一。

到了2017年,这个差距进一步拉大,REST占比81%,SOAP则不到10%。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答案:

给定两个技术,那个更容易获得、更容易配置、更容易使用的胜出。

如果你想推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如果你想让程序员选用你的东西,请记住,一定要开源,一定要简单易用。

否则,你无法成为一个新的竞争者。

4、大公司如何拉拢开发者

O’Grady观察到如下五家公司吸引开发者的方式。

苹果吸引开发人员的方法是,提醒开发人员,成千上万的其他开发人员已经依靠iOS成功了。如果你给iOS平台开发APP,意味着你将获取更高的利润、更好的曝光、进而可以转化为其他机会。

亚马逊吸引开发者的方式很独特,他们靠的是AWS和API。在人们还只是谈谈SOA的时候,亚马逊已经将其整个公司建立在基于服务的接口之上。

这最早源自2002年贝索斯向全公司发布的一道指令4。

现在看来,这可真是技术天才般的先见之明。

如果亚马逊允许,亚马逊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与其基础设施进行交互,就好像他们是公司的一部分一样。人们可以用Amazon上租来的硬件(服务器、存储),用Amazon提供的API服务,搭建自己的店面,搭建自己的服务,从而又将业务带回亚马逊。

2009年5月,第二届谷歌I/O大会结束时,公司副总裁Vic Gondotra为与会者带来了“one more thing” : 给每个与会者一部全新的手机,HTC Hero。虽然成本不菲,但其用意很明显了:希望开发者拿到Andriod手机后,回家就开始倒腾琢磨,尽快掌握并尽快发开出Andriod应用。

微软近些年经常说:“微软爱开源”,但它以前对开源的态度,可是非常差的。

2001年5月,微软高级副总裁Craig Mundie在纽约大学商学院发表题为“商业软件模型”的演讲时说,GPL“对任何使用它的组织的知识产权构成了威胁。”

一个月后,在接受《芝加哥太阳报》采访时,微软CEO Steve Ballmer将Linux描述为“一种癌症,它以知识产权的形式附着在它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上。”

盖茨直到退休前一周,才最终认识到:除了拥抱开源,别无选择。

2011年,在微软的Build大会上,Steve Ballmer在台上大汗淋漓,又跳又叫:Developers! Developers! Developers!.....

他知道,对开发者发号施令的日子已经结束了,现在,轮到微软追求开发者了。

那时,微软刚推出自己的手机和平板。

Netflix吸引开发者的方式更特别一些,他们设立奖项来吸引开发者改进算法。Netflix相信,全球数百万开发人员中,一定有人能构建更好的算法,一定有人能做出更好的应用程序。

Netflix自己有一个算法叫Cinematch,用来预测某个用户对某影片的评级。

2006年10月2日,Netflix宣布了Netflix奖:对于非Netflix团队,谁能把评级预测算法的准确度提升10%,谁就能获得100万美元。10月8日,就有一个团队超过了Netflix算法,但还没有胜过10%。

最终,2009年,“BellKor’s Pragmatic Chaos”团队超过了10%,赢得了100万美元。该团队成员来自AT&T Labs,Pragmatic Theory和Yahoo!的研究人员。

5、用分布式开发获取人才

想找一份软件开发工作又不想天天打卡?能找到这样的公司吗?

当然有。只要是开发者希望,就会有这样的。

一些公司正是利用这点获取人才。

Chess.com首席执行官Erik Allebest说:“我们很难在硅谷找到合格的人才,他们要么为另一家公司工作,要么自己创业。今天,我们的团队完全是虚拟的,60个团队成员遍布12个国家。我坚信远程员工模式,我们希望给予我们团队成员自由选择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的能力。”5

有观点认为远程办公会降低生产力,但生产力是使合适的人与合适的工作相匹配的结果,并不是说人们呆在一个楼里生产力就高。

硅谷科技公司Instapage通过雇员和独立人才的混合模式,确保了一流人才的安全。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与硅谷以外的40名独立专业人士合作。独立人才不仅帮助Instapage保持了高质量的产品,而且每年为他们节省近230万美元。

独立专业人士通常具备特定的技能,例如专门从事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或是专门研究日本动画设计。当你在项目中匹配到这样的理想人才,生产力可能会更高。因为你的人不需要总是去学这些新东西。公司可以根据需要动态扩展和组建团队,这是一种解放。

6、用快乐囚禁开发人员

公司如果想获得开发人员,在招聘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是为开发人员带来快乐。

比如,公司最好不要对员工所选用的技术和架构干预太多,开发者的生活越轻松,就会带来越高的生产力。

Zach Holman对雇主的建议是:“以快乐、美好的事情和可爱的工作流程来囚禁您的员工。”(imprison your employees with happiness and nice things and cuddly work processes.)

这可能是过度宠爱开发人员了。但是,开发人员想要的地方与善待开发人员的地方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两本书的总结

黑客希望有激情,希望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其实,人人都希望这样。

借助于他们自己创造、发展的开源、互联网和云计算,黑客正越来越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

现在,不需要多少资金,黑客就可以自己创业了。

他们创业的目的是投入激情,和他人共享激情,也是为了挣得大钱,然后获取更多时间上的自由。

开发者现在比以前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技术栈、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选择在家工作、选择自己创业、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因为开发者是新的造王者,他们的地位已经越来越显赫。

所有公司都想拉拢他们。因为所有公司都已经或将是软件公司。

精灵已从瓶子中出来,并且不会再回去。

对这个世界的展望

这个世界将更加软件化。

也就是更加自动化。

所以物质将更加丰富。

更多的人将从事软件开发。(因为世界软件化了)

开发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由于人们厌恶复杂的东西)

所有的开发都将开源。(不开源无法被接受)

每个人只是挑选他喜欢的开源项目并投入其中。

分布式开发将越来越成为趋势。(人们并不喜欢通勤和远离家人)

人们将越来越使用自组织方式。(大多数人讨厌层级式管理)

所以,最终,人们以分布式、自组织的形式(DAO),选择他们喜欢的开源项目,共享创造的激情,开发出人们想要的东西,并通过算法自动获得应有的权益。

这一切的背后动力在于:人们希望什么,最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

后记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以前,在资本主义社会,昂贵的生产资料(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平台等)由资本家掌握。程序员,作为软件企业的工人,没有资本,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按照资本家的命令行事,并被资本家洗脑:“努力工作就是你们的本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极具创意和共享精神的黑客,独立或者分布式合作,将劳动成果免费贡献出来(开源),成为广大开发者可以免费获取的生产资料,加上他们创造的云计算和互联网,劳动者终于能以个人支付得起的成本,开始创业或者成为独立的专业人才。

他们中的很多人,继续发扬这种共同生产、共同拥有、共同享用的思想,带动更多的人,甚至是更多的公司,积极投身于开源的洪流之中,以他们的智慧和激情,从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形成一个个蓬勃发展的开源社区(community),以全新的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未来世界,在那里,每个程序员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参考资料:


  1. hacker(github.com/Jargonfile/…
  2. 《电脑史话》叶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苹果公司的另一面:沃兹尼亚克(zhuanlan.zhihu.com/p/39788898)…
  4. 亚马逊如何变成SOA(www.ruanyifeng.com/blog/2016/0…
  5. Debunking Common Myths About Building Remote Teams(www.upwork.com/resource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