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内存模型与线程

808 阅读11分钟

Java 内存模型一词翻译自 Java Memory Model,简称 JMM,它所描述的是多线程并发、CPU 缓存等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有 Java 内存模型

网上大多数文章在介绍 JMM 时,都会引用《深入理解 Java 虚拟机》中的一张图,如下:

上图描述的意思是,在每一个线程中,都会有一块内部的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这块工作内存保存了主内存共享数据的拷贝副本。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虚拟机栈和线程的工作内存并不是一个概念。在 Java 线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它只是对 CPU 寄存器和高速缓存的抽象描述。   

CPU 普及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怎么突然又扯到 CPU 了?作为一个程序员,尤其是 Java 程序员,我们都应该知道线程是 CPU 调度的最小单位,线程中的字节码指令最终都是在 CPU 中执行的。CPU在执行的时候,免不了要和各种数据打交道,而 Java 中所有数据都是存放在主内存(RAM)当中的,这一过程可以参考下图:

随着 CPU 技术的发展,CPU 的执行速度越来越快,但内存的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内存中读取和写入数据的过程和 CPU 的执行速度比起来差距会越来越大,也就是上图中箭头部分。CPU 对主内存的访问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这样就体现不出 CPU 超强运算能力的优势了。

因此,为了“压榨”处理性能,达到“高并发”的效果,在 CPU 中添加了高速缓存 (cache)来作为缓冲。

在执行任务时,CPU 会先将运算所需要使用到的数据复制到高速缓存中,让运算能够快速进行,当运算完成之后,再将缓存中的结果刷回(flush back)主内存,这样 CPU 就不用等待主内存的读写操作了。

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每个处理器都有自己的高速缓存,同时又共同操作同一块主内存,当多个处理器同时操作主内存时,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这就是是缓存一致性问题。

缓存一致性问题

现在市面上的手机通常有两个或者多个 CPU,其中一些 CPU 还有多核。每个 CPU 在某一时刻都能运行一个线程,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 Java 程序是多线程的,那么就有可能存在多个线程在同一时刻被不同的CPU执行的情况。

比如我们有如下一段代码:

这里我定义了两个变量 x 和 y ,它们的初始值都为 0。

在线程 p1 中,将 x 赋值给局部变量 r1,然后将 y 重新设为 1 。

在线程 p2 中,将 y 赋值给局部变量 r2,然后将 x 重新设为 2。

假设我们的一台设备上有 2 个 CPU,分别为 C1 和 C2,我们将上面这段代码执行在这台设备上,最后打印出的 r1 和 r2 值分别是多少? 答案是不确定的。

r1 = 0,r2 = 1

假设 p1 先在 C1 中执行完毕,并成功刷新回主内存中,此时 r1 = 0, x = 0, y = 1。

然后 p2 在 C2 中执行,从主内存中加载 y = 1 并赋值给 r2,此时 r2 = 1, x = 2, y = 1

r1 = 2,r2 = 0

假设 p2 先在 C1 中执行完毕,并成功刷新回主内存中,此时 r2 = 0, x = 2, y = 0。

然后 p1 在 C2 中执行,从主内存中加载 y = 1 并赋值给 r2,此时 r1 = 2, x = 2, y = 1。

上述两种情况比较明显,当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

r1 = 0,r2 = 0

x 和 y 的值分别缓存在 C1 和 C2 的缓存中 。

首先 p1 在 C1 中执行完毕,但是并未将结果刷新回主内存中,此时主内存中的 x = 0,y = 0。

然后 p2 在 C2 中执行,缓存中的 y = 0,将其赋值给 r2,此时 r2 = 0, x = 2, y = 1

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虽然在 C1 和 C2 的缓存中,分别修改了 x 和 y 的值,但是并未将它们刷新回主内存中,这就是缓存一致性问题。

指令重排

除了缓存一致性问题,还存在另外一种硬件问题,也比较重要:为了使 CPU 内部的运算单元能够尽量被充分利用,处理器可能会对输入的字节码指令进行重排序处理,也就是处理器优化。除了 CPU 之外,很多编程语言的编译器也会有类似的优化,比如 Java虚拟机的即时编译器(JIT)也会做指令重排。

以下面的代码为例:

编译之后的字节码指令如下:

可以看出在上述指令中,有两处指令表达的是同样的语义,并且指令 7 并不依赖指令 2 和指令 3。在这种情况下,CPU 会对指令的顺序做优化,如下:

从 Java 语言的角度看这层优化就是:

也就是说在 CPU 层面,有时候代码并不会严格按照 Java 文件中的顺序去执行。再看一下之前 r1/r2 的实例,刚才我们分析会有 3 种情况发生,其实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第 4 种情况:

r1 = 2,r2 = 1

线程 p2 中的代码经过 CPU 优化之后,会被重排序为:

经过优化之后,p2 线程将 x 赋值为 2,这时 CPU 将时间片段分配给线程 p1,线程 p1 在执行过程中,将 r1 赋值为 x,此时 x = 2,所以 r1 的值为 2。然后将 y 赋值为 1,此时 CPU 再将时间片段重新分配给 p2。

代码回到 p2 中,将 y 值赋值给 r2,此时 y = 1,所以 r2 = 1,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色图标代表代码执行的顺序。

上面两小部分内容表明,如果我们任由 CPU 优化或者编译器指令重排,那我们编写的 Java 代码最终执行效果可能会极大的出乎意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 Java 代码在不同硬件、不同操作系统中,输出的结果达到一致,Java 虚拟机规范提出了一套机制——Java 内存模型。

什么是内存模型

内存模型是一套共享内存系统中多线程读写操作行为的规范,这套规范屏蔽了底层各种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内存访问差异,解决了 CPU 多级缓存、CPU 优化、指令重排等导致的内存访问问题,从而保证 Java 程序(尤其是多线程程序)在各种平台下对内存的访问效果一致。

在 Java 内存模型中,我们统一用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来当作 CPU 中寄存器或高速缓存的抽象。线程之间的共享变量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工作内存(类比 CPU 中的寄存器或者高速缓存),本地工作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读/写共享变量的副本。

在这套规范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happens-before。

happens-before 先行发生原则

happens-before 用于描述两个操作的内存可见性,通过保证可见性的机制可以让应用程序免于数据竞争干扰。它的定义如下:

如果一个操作 A happens-before 另一个操作 B,那么操作 A 的执行结果将对操作 B 可见。

上述定义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操作 A 的结果需要对另外一个操作 B 可见,那么操作 A 必须 happens-before 操作 B。

用以下代码来举例:

假设 setValue 就是操作 A,getValue 就是操作 B。如果我们先后在两个线程中调用 A 和 B,那最后在 B 操作中返回的 value 值是多少呢?有以下两种情况:

如果 A happens-before B 不成立

也就是说当线程调用操作 B(getValue)时,即使操作 A(setValue)已经在其他线程中被调用过,并且 value 也被成功设置为 1,但这个修改对于操作 B(getValue)仍然是不可见的。根据之前我们介绍的 CPU 缓存,value 值有可能返回 0,也有可能返回 1。

如果 A happens-before B 成立

根据 happens-before 的定义,先行发生动作的结果,对后续发生动作是可见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先在一个线程中调用了操作 A(setValue)方法,那么这个修改后的结果对后续的操作 B(getValue)始终可见。因此如果先调用 setValue 将 value 赋值为 1 后,后续在其他线程中调用 getValue 的值一定是 1。

那在 Java 中的两个操作如何就算符合 happens-before 规则了呢? JMM 中定义了以下几种情况是自动符合 happens-before 规则的:

程序次序规则

在单线程内部,如果一段代码的字节码顺序也隐式符合 happens-before 原则,那么逻辑顺序靠前的字节码执行结果一定是对后续逻辑字节码可见,只是后续逻辑中不一定用到而已。比如以下代码:


int a = 10;  // 1
b = b + 1;   // 2

当代码执行到 2 处时,a = 10 这个结果已经是公之于众的,至于用没用到 a 这个结果则不一定。比如上面代码就没有用到 a = 10 的结果,说明 b 对 a 的结果没有依赖,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指令重排。

但是如果将代码改为如下则不会发生指令重排优化:

int a = 10;  // 1
b = b + a;   // 2

锁定规则

无论是在单线程环境还是多线程环境,一个锁如果处于被锁定状态,那么必须先执行 unlock 操作后才能进行 lock 操作。

变量规则

volatile 保证了线程可见性。通俗讲就是如果一个线程先写了一个 volatile 变量,然后另外一个线程去读这个变量,那么这个写操作一定是 happens-before 读操作的。

线程启动规则

Thread 对象的 start() 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一个动作。假定线程 A 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执行 ThreadB.start() 来启动线程 B,那么线程 A 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在线程 B 开始执行后确保对线程 B 可见。

线程中断规则

对线程 interrupt() 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直到中断事件的发生。

线程终结规则

线程中所有的操作都发生在线程的终止检测之前,我们可以通过 Thread.join() 方法结束、Thread.isAlive() 的返回值等方法检测线程是否终止执行。假定线程 A 在执行的过程中,通过调用 ThreadB.join() 等待线程 B 终止,那么线程 B 在终止之前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在线程 A 等待返回后可见。

对象终结规则

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发生在它的 finalize() 方法开始前。

此外, happens-before 原则还具有传递性:如果操作 A happens-before 操作 B,而操作 B happens-before 操作 C,则操作 A 一定 happens-before 操作 C。 

Java 内存模型应用

上面介绍的 happens-before 原则非常重要,它是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竞争、线程是否安全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个原则,我们能够解决在并发环境下操作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冲突的所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 Java 提供的一系列关键字,将我们自己实现的多线程操作“happens-before 化”。

"happens-before 化”就是将本来不符合 happens-before 原则的某些操作,通过某种手段使它们符合 happens-before 原则。

比如我还是用上面的 setValue 和 getValue 举例,本来这两个操作是不符合 happens-before 原则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使它们符合 happens-before 原则。

使用 volatile 修饰 value

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操作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使 setValue 和 getValue 符合 happens-before 原则——当在某一线程中调用 setValue 后,再在其他线程中调用 getValue 获取的值一定是 1。

总结

Java 内存模型的来源:主要是因为 CPU 缓存和指令重排等优化会造成多线程程序结果不可控。

Java 内存模型是什么:本质上它就是一套规范,在这套规范中有一条最重要的 happens-before 原则。

最后介绍了 Java 内存模型的使用,其中简单介绍了两种方式:volatile 和 synchronized。其实除了这两种方式,Java 还提供了很多关键字来实现 happens-before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