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项目管理之看板方法

1,594 阅读10分钟

1、背景

IT项目管理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下列痛点问题:

  • 项目或新功能延迟交付
  • 估算常常不准
  • 整个团队忙得不可开交
  • 优先级不清
  • 需求来自四面八方
  • 互相不清楚谁在做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看板方法,这将有助于我们解决或改进上述痛点问题。

2、看板方法

看板(Kanban)方法是一种在组织中创建渐进变革的方法,由David Anderson创立并完成著作《看板方法: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看板方法脱胎于丰田生产方式和约束理论,是一种基于精益思想的软件开发方法。

看板是一种可视化敏捷管理手段,接下来根据Mock的看板示意图作相关核心概念和原则的介绍:

2.1 概念介绍

  • 泳道(通道) 看板由泳道组成,泳道可以用来表征任务的所处过程阶段和类型,如看板示意图中共有8个泳道:待办泳道、分析泳道、开发泳道、测试泳道、验收泳道、等待发布泳道、发布泳道以及用于处理紧急任务的快速泳道。
  • 工作项 看板上的一个即时贴卡片就是一个工作项,写在即时贴上的工作项,可以是简单工作标题描述,也可以添加开始时间、完成期限、Owner头像等更加具体的详细信息,如果能关联Jira Ticket就更好。使用不同颜色的即时贴还可以用来区分工作项的类型,如缺陷、技术工作、维护工作和特性需求。
  • 在制品(WIP) 在制品是指你手头正在处理的所有事情,包括正在处理的事务、等着被验证或者部署的工作项、还有那些虽然还没有开始处理,但已经等在你收件箱里的事情。看板示意图中泳道的数字代表了在制品的上限。减少在制品使其快速流过整个工作流,能缩短前置时间。较少的在制品,会给你更快的速度并使你更加敏捷,因为你总是可以优先交付小的重要的工作。

2.2 原则介绍

  • 停止启动,聚焦完成

不要急于开启新工作,要将重心放在处理未完成的工作,努力做到只有很少的工作在同时进行。

聚焦于单个或者少数工作项并努力协作使得工作以持续价值流动的方式尽快完成,这比在迭代计划会上规划批量工作,规定时间点完成更有效率

工作不应该去适配时间,而是需要流动。把任务拆散以适应任意的时间节点,对完成速率、避免缺陷和团队士气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不必要的截止日期压力或过于乐观的特性范围对团队和产品都会产生负面作用。这时的工作重心就变成了将工作挤压到截止日期前而不是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只有在工作以可持续的节奏流动时才有可能。发现并维持这一节奏只有在在制品小于团队产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截止日期前塞入太多工作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打破在制品限制。

  • 可视化

使用可视化控制可以使问题无处藏身

使用看板墙作为可视化的信息辐射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用来可视化工作流和信息共享,比如工作优先级,谁在干什么工作以及每个工作项的进展状态等信息 。工作可视化之后,信息将散播给看到的每一个人。

工作可视化最终是要为更好地理解工作流动和有效的合作建立信息透明和信息共享。工作可视化的过程意味着将之前不可见的信息变得可见,将隐含的知识和规则显示化,这样做之后,还需要解决随之浮出水面的不一致和冲突。

  • 限制在制品

利特尔法则: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就越长

利特尔法则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更多的在制品会让每个工作项的周期时间变长。应该约束在制品,以获取更快的流速和更短的前置时间。大量在制品会带来问题和负面影响:更多的上下文切换;被拖长的反馈环,进而带来额外的工作。

对于团队而言,没有特定的限制在制品方式。限制在制品不是目的,改善流程才是。在制品限制只是一个工具,能够帮助你发现阻塞流动性的问题。在制品限制越低,工作流动越快,问题也能越早被发现。刚开始设置在制品限制时,一切从简,可以先尝试,后续慢慢改进优化。

  • 管理流动

没有等待、没有延期、没有交接、没有过剩,只有增加价值的活动

流动或者持续流动是描述一个流程的理想状态,其每一步都创造价值且没有中断和等待时间。对于这一理想状态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不但能帮你获得一个更顺畅、更快速的流动,也能发现流程中的问题。

管理流动是看板的基本原则,有很多实践可以助力工作流动:

  • 限制在制品
  • 减少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例如,确保下一步需要的工作总是准备就绪或者将工作项拆小以便于快速流经整个流程或尽快消除阻塞
  • 通过在流程一开始就内建质量以避免返工
  • 建立跨职能团队以减少等待时间;
  • 使用服务等级协议之类的目标以明确时间盒和努力的目标。

2.3 思维导图

2.4 看板小结

看板方法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引领组织变革和改进团队开发过程的强大武器,也是平稳地落实精益和敏捷开发实践的首选工具。

看板方法将软件开发过程视为一种价值流,并且相信拉动式的管理能产生更好的结果。它通过限制在制品的数量等一系列简单可行的技巧,发现和缓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压力和瓶颈,提高开发效率。

看板方法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与企业原有的开发流程无缝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生产效率。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良,不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因而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实施阻力小且切实有效是看板方法在软件开发社区中迅速流行起来的原因。

3、实际应用

德鲁克:成功必然属于善于进行自我管理的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是管理好别人,而是管理好自己。 看板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这次我想介绍一下看板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个人看板肯定不会像企业级应用场景那么复杂,但很有意思,值得实践。 几点说明:

  • 工作项或者叫任务项:用来规划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早睡早起,学习英语,健身游泳等,如我CW44周的个人看板任务项包括:每天30分钟英语学习、每天泡脚、每天晚上23:30前睡和一周三次游泳。
  • 可视化:个人看板重点利用可视化功能,可视化带来的执行力加成,是手机的TODO List等App无法比拟的。把看板放到家中最显眼的地方,确保一定能看到,早上上班前注意一下,晚上下班后要关注完成情况,及时去完成目标规划。
  • 限制在制品:不要给自己规划太多的任务,要保证完成度,低强度的自律更成功,要保证规划的即时贴任务项,每周因个人原因未完成的不要超过2个,最好是1个以内。
  • 管理流动:我设计的个人看板以周为单位,流动性没太大体现,个人的实际感受是移动即时贴时内心会有情绪波动,移动到完成泳道时开心,移动到未完成泳道时会有些反思,尤其周日晚上更新看板的时候更是如此。
  • 任务项的设置要适合自己的节奏,保持可行性和完成度。例如,每天学习英语30分钟坚持不下来的话,可以先改成每天10分钟;游泳我是每次1200米,刚开始全靠蛙泳,适应三周后能做到全程自由泳啦。总之,设置任务项的内容时要量力而行,适合的才是好的。可以先定下来,通过实际尝试再动态调整,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在制品规模和任务项内容,这也是看板方法渐进变革思想的应有之意。
  • 未完成的任务项要做好总结。用即时贴写上原因,如果是非个人原因,直接说明情况即可,如果是个人原因,要写上改进建议。例如,我的个人看板上,周一的泡脚因为小区停水没有完成,非个人原因,不需要改进;周四英语学习30分钟没完成是因为自己懒惰,时间没安排好,等到晚上洗完澡要学习的时候,发现时间来不及,要么晚睡要么不学英语,二者必定一个完不成,我就选择不学英语,因为对于我而言,按时睡觉的优先级更高。(其实我完成了,这不为了写博客嘛)
  • 任务项可以微调,不用对自己太苛刻。例如,本来周五安排了游泳,但是下班后发现忘记带游泳装备了,我就调整到周六游泳。又或者你哪天心情不好,也可以适当调整或者直接放弃。总之,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让自己太苦逼,保持情绪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4、书籍推荐

关于看板方法的书籍,推荐两本:

  • 看板实战
  • 看板方法:科技企业渐进变革成功之道

5、结束语

看板方法简单实用,我个人十分推崇,我还把看板用在抑制个人不必要消费的场景。简单而言,就是把每天的消费清单都用便利贴记下来,贴在墙壁上,至少在月底的时候,逐条过一遍,找出那些不必要的开销,进行反思和改进,我觉得这种把重心放在抑制不必要消费的方式更有效可行,毕竟控制每个月的开销在一定数额内很难做到,因为太多不可控因素,例如,同学结婚等等。

写博客不是件易事,由衷地钦佩那些长期坚持的内容提供者。司马迁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管自己写的有多烂,先坚持下去,只要在努力的路上前行,内心就有所慰藉,心灵就有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