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包、小型创业、中型创业和大厂的前端体验

11,428

外包公司

外包分两种,人力外包和项目外包:

  • 人力外包上限是千亿级别企业。
  • 项目外包上限是中型企业。

小型创业公司

  • 前端人数: < 3 人
  • 产品类型: 产品不是非常成熟,比较新颖。
  • 项目流程:不完善,快、紧促,没有固定的时间排期。
  • 技术栈: 没有历史包袱,技术栈较新、无前端架构师甚至无高级前端。
  • 项目安全:几乎不会额外考虑安全性。
  • 基础设施:几乎无。
  • 系统可用性:几乎无具体标准。
  • 前端工程化: 使用业界方案,怎么快怎么来。
  • 学习氛围:自学。

中型创业

  • 前端人数: > 20 人
  • 产品类型: 公司有自己较成熟的产品,有一定的用户量。
  • 项目周期:快、紧促,有大概固定的时间排期,时忙时闲。。
  • 技术栈: 没有历史包袱,技术栈较新、有前端架构师或者 teach lead
  • 项目安全:考虑一些简单的安全问题,例如 sql 注入、xss、csrf 等,依赖第三方库。
  • 基础设施:错误监控、日志收集、代码回滚三件套。明显的体验就是有时候做新功能或者改 bug 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之前的代码改炸了。
  • 系统可用性:几乎无具体标准。
  • 前端工程化:使用业界方案,用文档来做规范化和沉淀,会有一些跟业务无关的技术需求的沉淀。
  • 学习氛围:自学 + 讨论。

传统 500 强企业

  • 前端人数: > 50 人
  • 产品类型:产业转型,大多数是内部产品,例如一些 saas 产品、对内使用较多。
  • 项目周期:处于行业转型,较快、较紧促,有大概固定的时间排期,时忙时闲,或者是都挺闲的。
  • 技术栈: 有历史包袱,技术栈较老、技术栈多,会有前端架构师或者 teach lead。
  • 项目安全:定期会请专门安全团队做安全检测。
  • 基础设施: 会有 A/B test、数据埋点。会尽量去避免出现错误,流程还是没有达到规范化,明显的体验就是不敢重构,不敢升级依赖,不敢更换系统,不敢接锅,能跑起来就行。
  • 系统可用性:没有或者 3 个 9
  • 前端工程化:使用业界方案,用文档来做规范化和沉淀,缺少自己内部的前端定制化工具库、组件库等。
  • 学习氛围:自学 + 讨论。

百亿级别公司

  • 前端人数: > 50 人
  • 产品类型:多个成熟的产品,且成为行业龙头或者独角兽
  • 项目周期:两周一迭代,项目紧,较紧促,有大概固定的时间排期,时忙时闲,有项目间隔期。
  • 技术栈: 有历史包袱,技术栈较新、技术栈多,会有前端架构师或者 teach lead。
  • 项目安全:定期会请专门安全团队做安全检测。
  • 基础设施:主要还是配置化、工具化、完善的基础设施,会考虑性能问题,能在客户发现问题之前,就发现部分问题,能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明显的体验就是有专门的团队去维护这些标准或者操作流程,原则还是人操作工具来提效,去约束人。
  • 系统可用性:普遍 4 个 9 以上。
  • 前端工程化: 用文档和工具结合做到规范化、例如代码规范、代码校验、代码测试覆盖等等,能沉淀出一些流程脚本,代码库、工具、经验、脚手架。
  • 学习氛围:每周分享,了解各种前沿技术。

千亿级别公司

  • 前端人数: > 50 人
  • 产品类型: 多个成熟的产品,成为行业龙头或者独角兽,有垄断趋势。
  • 项目周期:两周一迭代,项目紧,并且急促,无项目间隔期,压力大。
  • 技术栈: 有历史包袱,技术栈新、技术栈多,会有前端架构师或者 teach lead。
  • 项目安全:发布前会有自己的安全团队做检测。
  • 基础设施: 沉淀已经成为系统化、平台化,中台化,能真正做到用平台来提效,来限制人的行为,明显的体验就是即使没了维护标准的团队,这个流程还是能存在且正常流转,例如,上游服务挂了,也不会导致下游服务挂。内部团队或者外界厂商能依赖某个服务的 api 直接构建一个完善的个性化应用。
  • 系统可用性:普遍 4 个 9 以上。
  • 前端工程化: 一些沉淀已经成为业界标杆。
  • 学习氛围:每周分享,了解各种前沿技术。

总结

  • 上面结论都是自己的一些体验或者和身边朋友的讨论得出,大家也可在评论区讨论

  • 具体其实还能划分得更细,或者还有没覆盖到的地方,又或者每个公司都有特殊情况,结论大家也不用太认真。

  • 公司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