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类型的数据值都是直接保存在“栈”中的,引用类型的值是存放在“堆”中的
JavaScript 的数据类型
JavaScript 是一种弱类型的、动态的语言。那这些特点意味着什么呢?
- 弱类型,意味着你不需要告诉 JavaScript 引擎这个或那个变量是什么数据类型,JavaScript 引擎在运行代码的时候自己会计算出来。
- 动态,意味着你可以使用同一个变量保存不同类型的数据。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 JavaScript 的数据类型,你可以看下面这段代码:
var bar
bar = 12
bar = "极客时间"
bar = true
bar = null
bar = {name:"极客时间"}
从上述代码中你可以看出,我们声明了一个 bar 变量,然后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数据值赋予给该变量。在 JavaScript 中,如果你想要查看一个变量到底是什么类型,可以使用“typeof”运算符。具体使用方式如下所示:
var bar
console.log(typeof bar) //undefined
bar = 12
console.log(typeof bar) //number
bar = "极客时间"
console.log(typeof bar)//string
bar = true
console.log(typeof bar) //boolean
bar = null
console.log(typeof bar) //object
bar = {name:"极客时间"}
console.log(typeof bar) //object
执行这段代码,你可以看到打印出来了不同的数据类型,有 undefined、number、boolean、object 等。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 JavaScript 到底有多少种数据类型。

let myObj = {
name:'极客时间',
update:function(){....}
}
从中你可以看出来,Object 是由 key-value 组成的,其中的 vaule 可以是任何类型,包括函数,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通过 Object 来存储函数,Object 中的函数又称为方法,比如上述代码中的 update 方法。
第三点,我们把前面的 7 种数据类型称为原始类型,把最后一个对象类型称为引用类型,之所以把它们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是因为它们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不一样。到底怎么个不一样法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解一下 JavaScript 的原始类型和引用类型到底是怎么储存的。
内存空间
要理解 JavaScript 在运行过程中数据是如何存储的,你就得先搞清楚其存储空间的种类。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 JavaScript 的执行过程中, 主要有三种类型内存空间,分别是代码空间、栈空间和堆空间。
代码空间主要是存储可执行代码的
主要来说说栈空间和堆空间。
栈空间和堆空间
这里的栈空间就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及的调用栈,是用来存储执行上下文的。为了搞清楚栈空间是如何存储数据的,我们还是先看下面这段代码:
function foo(){
var a = "极客时间"
var b = a
var c = {name:"极客时间"}
var d = c
}
foo()
当执行一段代码时,需要先编译,并创建执行上下文,然后再按照顺序执行代码。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执行到第 3 行代码时,其调用栈的状态,你可以参考下面这张调用栈状态图:

接下来继续执行第 4 行代码,由于 JavaScript 引擎判断右边的值是一个引用类型,这时候处理的情况就不一样了,JavaScript 引擎并不是直接将该对象存放到变量环境中,而是将它分配到堆空间里面,分配后该对象会有一个在“堆”中的地址,然后再将该数据的地址写进 c 的变量值,最终分配好内存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从上图你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对象类型是存放在堆空间的,在栈空间中只是保留了对象的引用地址,当 JavaScript 需要访问该数据的时候,是通过栈中的引用地址来访问的,相当于多了一道转手流程。
好了,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原始类型的数据值都是直接保存在“栈”中的,引用类型的值是存放在“堆”中的。不过你也许会好奇,为什么一定要分“堆”和“栈”两个存储空间呢?所有数据直接存放在“栈”中不就可以了吗?
答案是不可以的。这是因为 JavaScript 引擎需要用栈来维护程序执行期间上下文的状态,如果栈空间大了话,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栈空间里面,那么会影响到上下文切换的效率,进而又影响到整个程序的执行效率。比如文中的 foo 函数执行结束了,JavaScript 引擎需要离开当前的执行上下文,只需要将指针下移到上个执行上下文的地址就可以了,foo 函数执行上下文栈区空间全部回收,具体过程你可以参考下图:

所以通常情况下,栈空间都不会设置太大,主要用来存放一些原始类型的小数据。而引用类型的数据占用的空间都比较大,所以这一类数据会被存放到堆中,堆空间很大,能存放很多大的数据,不过缺点是分配内存和回收内存都会占用一定的时间。
解释了程序在执行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堆和栈两种数据结构后,我们还是回到示例代码那里,看看它最后一步将变量 c 赋值给变量 d 是怎么执行的?
在 JavaScript 中,赋值操作和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原始类型的赋值会完整复制变量值,而引用类型的赋值是复制引用地址。
所以d=c的操作就是把 c 的引用地址赋值给 d,你可以参考下图:

从图中你可以看到,变量 c 和变量 d 都指向了同一个堆中的对象,所以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通过 c 修改 name 的值,变量 d 的值也跟着改变,归根结底它们是同一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