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公司对技术实习生转正要求非常高,普遍有涉及外部门的 PPT 答辩过程,重重闯关才能拿到最终的 Offer。高标准的要求下实习的同学和负责带实习生入门的师兄都压力很大,很多实习同学每天忧心忡忡
我现在就是做一些日常工作,也没有什么亮点,到时候转正的 PPT 都没有可写的东西
自己也带过几个实习生,说一下个人对技术实习生转正的理解
转正衡量标准
开始带实习生的时候做为师兄都会很矛盾,既希望实习生可以广泛接触团队的业务和技术体系,这样在工作思维转换和技术能力上都会有均衡的发展;又希望实习生可以 focus 在某个垂直领域,结合业务痛点深入研究,做出些个人特色的改善和突破。大部分师兄在第一种思路上尝试一两星期后,在转正的压力下用第二种思路培养实习生,甚至拔苗助长,包装一下
现在回头来看这种焦虑感下的“亮点”期望,既不现实,又没必要
不现实是因为很多师兄都在本业务深耕了几年,如果一个实习生来了两个月就独立发现了亮点,然后小成本实现了,这岂不是打各位师兄的脸
没必要是因为大部分团队在技术实习生转正上有普适、明确的标准,而标准中并没有不切实际的要求实习生做出“亮点”,真正的亮点是标准本身
- 技术实力
- 技术思考力
这两条乍一看没什么特殊的,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很多实习生的转正会遇到评委的刁难
- 事情说的很清楚,但你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设计方案、编程、测试、写文档?
- 这件事情是你想做的,还是主管、师兄分配给你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在核对上面的标准,不清楚你的角色是因为在阐述事情的时候没有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难点、应对之道,感觉是在侃侃而谈别人做的事情,自己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参与者,整个阐述过程没有凸现自己的技术实力;第二个问题甚至会让有些答辩的实习生情绪激动,代码从头到尾都是我写的,不信我们来看看 commit 记录。其实评委纠结的是你用了完美的方式把问题解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更像是个团队庇护下不错的执行者,为什么做了这些正确的技术决策,其中的技术思考没有体现出来
PS. 标准是我参与了几次转正串讲,结合 HR、评委大大的意见自己归纳总结的,用标准二字纯属标题党行为,盗版勿究
方法论——标准下的做事流程
我们经常会忽略大道至简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些道理听起来毫无新意,甚至近乎废话,这点不用多说,因为试图绕过的时候总会发现处处碰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道理我都懂,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很多道需要方法论的指导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业界也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论,比较好用的是 STAR
- Situation: 可以理解为背景分析,做一件事情都有前因后果,分析出为什么当下需要做这件事情
- Task: 明确整个事情的目标,既要有定性的目标,又要有定量的目标,做到整个事情是可衡量的
- Action: 根据目标拆解出具体的、可行的执行策略和执行节奏
- Result: 对结果复盘(总感觉应该是 Result & Review),有没有完成既定目标,过程中有哪些技术沉淀
很多同学可能会困惑,按你这么说循规蹈矩、不需要亮点就可以转正通过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转正的过程是优中选优,自然需要候选人身上有些亮点,但我们需要的是人的特质导致做的事情出亮点,而不是参与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做的事情很重要就是有亮点,换句话说需要在看起来最平凡的事情上做出特色,体现个人技术实力和技术思考力,于无声处听惊雷
听起来很扯,用个团队最近的例子来说说我对转正方法论的理解,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
我们团队有个技术产品叫七巧板,可以不通过发布管控流程将代码片段同步到 Java、Node 等后端应用,很多同事利用这个特性将页面上经常需要变化的内容做到了七巧板;同时七巧板提供了可视化的编辑数据的表单界面,可以让非技术同学通过填写表单的方式把更新推送到应用,很多页面的营销、广告内容是运营推送的。
方便是很方便,但不安全,公司也有安全生产的要求,无灰度不发布。所以给新人安排了一个任务——七巧板接入我们的发布管控系统,这种时候新人可以有很多做。
完成任务
- 了解七巧板发布的原理
- 了解发布管控系统接入方法
- 设计实现架构、写代码
- 配置发布管控系统规则
- 发布界面添加用户提醒
- 测试
- 通知七巧板用户要接入发布管控系统,非窗口期变更要走审批流程
- 发布
这看起来是一个无懈可击的流程,但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做出来,作为转正 PPT 中的一部分去讲就会被评委问上面的两个问题
做出特色
也可以换个思路这么做,在开始动工之前思考几个问题
- 整个事情的目标是什么?
- 我的用户是谁?
- 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如果我们这样思考了很容易发现第一种思路做事情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明显不是七巧板接入发布管控系统,这是策略
我们的目标是保障七巧板发布的稳定性,做到安全生产。虽然任务交代下来是接入发布管控系统,这是师兄想好的应对之策,那么我们应该系统的思考一下七巧板不稳定的因素还有哪些?接入发布管控系统解决的是哪个问题,其它问题严重性如何?当下要不要解决?最起码可以还原师兄策略的分析过程,映射到上面 的 STAR 法则可以对背景、目标做到清晰的认知,来指导策略的设计
回到执行策略,接入发布管控系统是个明确的 action,解决了安全生产的问题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上面提到了发布界面添加用户提醒、通知七巧板用户要接入发布管控系统,非发布窗口期变更要走审批流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考虑,但是否全面?我们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分析
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 开发:经常对非功能、bug 的修改快速发布。我们做了上述的修改后开发的诉求仍旧可以得到满足,非窗口期走审核流程虽然会让发布过程受阻塞,但根据安全生产要求也是合理的
- 运营、PD:可视化修改,快速把广告、营销内容推送上线。看起来仍旧满足,但仔细一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出了常规时间的封网,很多封网是因为大促导致的,而大促期间正需要对广告、营销内容频繁修改
这样就会发现我们的策略其实是有漏洞的,针对这部分用户的诉求我们可以在做分析,这部分用户修改的代码是固定的,只是坑位的素材发生变化,风险是很低的,我们可以简单得出一个针对策略
- 封网期间对代码级别变更锁定,可视化内容可以通过一次申请免走审核流程,或者仅仅是主管审批
- 发布内容接入自动化测试保证发布质量
虽然事情可能不会当下就去做,但可以体现个人在其中的思考。前面也提到整个的目标是安全生产,那么梳理出七巧板不稳定的因素及后续的计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并不是只有落在 Git 中的代码才能体现技术实力,做合理的决定往往是技术实力和技术思考力的综合体现
技术思考力
多说一句,很多同学对技术思考力这个概念觉得抽象,我对技术思考力的理解是: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去思考
-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 触发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 有哪些手段可以修复问题
-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问题不再发生
- 这些手段和方法的可行性、优先级是怎样的
有次在团队周会我还大言不惭的总结阿里巴巴不同 P 级人的区别:P5 修复问题、P6 发现问题、P7 定义问题,P8 可能是创造问题吧。我问过几个同学我们为什么用自己部署的 Gitlab,不用 Github 的企业版,得到了不少有意思的回答
- 内网速度快、容量无限
- 对接公司员工账号,权限控制
- 提供了丰富的 API,和公司开发流程、系统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 数据安全,内部代码没有外泄风险,也不用担心特朗普安全管制
感兴趣也可以尝试对自己工作中习以为常的流程、工具、系统、架构做一些简单的思考
小结
总结而言按照 STAR 法则思考自己手头的任务,把任务转为事务,尤其要注意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很多同学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然后在过程中注意多思考我们的用户是谁,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可以帮我们完善策略
小技巧——预期管理
在之前的 如果我是一线技术主管 里面提到过周报的重要性,一个十几人的团队主管很难有精力面面俱到,了解所有人每天的细节,给大家找出合适方向和机会,很难做到你有一个不错想法的时候主管恰好找你聊聊。很多同学的周报极其敷衍,就是一周的流水账,发送出来都是浪费自己和收件人的时间,团队不会有人认真读完所有人的周报,取决于周报的质量
实习生在这个问题上要比正式员工更注意一下,毕竟正是员工的考核是半年一次,还有路遥知马力的机会,而大部分实习生的的实习期只有两三个月,和主管的主管沟通的机会几乎只有周报
为什么周报这么重要呢,在上面文章中也提到过向上管理,对于实习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对主管的预期管理,在知乎看到了篇不错的文章 有一门职场必修课叫做“管理老板的预期”,简单总结(抄袭)下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羞于说出问题、表达个人意愿,怕老板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或者太自大。但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主管对你、做的事情没有预期,出现任何风险都会觉得是突如其来的刺激,如果总是出现心理预期偏差,就会怀疑你的工作能力,无法对工作进度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所以一定要管理主管对自己的预期,做到
- 信息透明:过程预期
- 风险预警:风险预期
- 建立信任:结果预期
做到这些主管会给你安排他认为最合理的工作,也会及时帮你解决风险,可以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做出更大的价值
指北——最常见的误区
虽然不能确定上面说的是对的,但我知道怎样肯定是错的,也看到过太多实习生前赴后继往深坑里跳
完成任务心态
很多实习的同学在实习期间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很满意,但到了转正的时候被评委说的要哭出来,很大程度是因为把按时完成任务作为满分的标准,有任务的时候很投入,没有任务的时候会觉得清闲
一定要知道完成交代的任务在阿里从来不是满分,是及格!及格不是团队对实习生的期望,大家希望实习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看到问题、想出方案、甚至在某个问题上找主管索要资源,不是要大家加班,但希望大家自己觉得很充实,feels like 每天都有整个银河系要你去拯救
没头没尾的总结规划
所有的转正、晋升、项目等 PPT 中最后一部分都是一样的——总结规划。说明这是个很重要的步骤,PPT 最后需要有规划大家都知道,但很多同学在平时做事情的时候会忽略这个环节,事情做完了就是做完了,没有下一步的规划,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这反而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技术思考力的部分,平时做事情、项目少了这个环节实在可惜
说到转正 PPT,规划总结应该是继往开来的,而不应该是没头没尾,见过不少实习生最后一页 PPT 是类似的模板
- 深入了解业务,可以独立负责 XXX
- 学习 React、Rax
- 深入理解 NodeJS,成为 NodeJS 专家
我们看选秀节目,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从来不会有选手直接说:我的梦想是成为明星。你看到这样的回答都会觉得这也太二了吧,大部分回答是这样的
- 我全家有多惨
- 我有多努力、多渴望
- 我背负着 xxx 的希望站在这个舞台
- 我希望 xxx 为我骄傲
- 我要做更好的自己
不是要大家学习套路,而是说没有来龙去脉的规划会让人疑惑
-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有这样的规划?
- 达到这样的目标后会怎么样,对团队、业务的影响是什么?
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若我们是评委、公司老板,听到招来的实习生规划是要做 NodeJS 专家,什么感受
一个理想的模式(模式,不是模板、不是套路)应该是我当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看到未来业务、团队还有哪方面的挑战,我能力方面还有哪些不匹配的地方,所以我想怎样,然后希望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小小的心愿
欢迎大家多交流,能对实习生转正多少有些帮助
对阿里巴巴前端职位感兴趣可以投递简历到 luyong.sunly@alibaba-inc.com,实习、社招 HC 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