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说科比的,但我把封面送给他,我篮球唯一的神,R.I.P. 黑曼巴
想把我的一些所知、所见、所感、分享给大家,想在整体层面上,系统梳理一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言
- 曾经,我也想当一个科学家
- 曾经,我也想当一个篮球运动员
- 曾经,我也想...
- 而如今,我是一名前端工程师
我想,大家也会和我一样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吧。
关于科比
这部分是在我知道科比离我们远去后,额外加的,这里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怎么说呢,他是我篮球唯一的神,我大学的球衣号码选的是 24 号。到了工作后,公司组织的篮球比赛,我选的队服号码依旧是 24 。可能我的篮球技术有点配不上 24 这个号码,但是,我的内心是配得上 24 这个号码的。谢谢你,黑曼巴。
Life's like a bar of chocolate. You'll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
二问
为何写这篇文章
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
- 还没有写过一篇对自己整体上总结的博客
- 想把我的一些所知、所见、所感、分享给大家
- 想在整体层面上,系统梳理一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如何写这篇文章
下面我会从辅助工具、写作流程、大纲介绍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一下,这篇文章是如何被写出来的。
辅助工具
写此文用到的辅助工具,如下图所示:
本文所有的图都是我用 keynote
画出来的,有灵感就在白板上 mark
一下,然后用幕布列大纲。
写作流程
写此文的完整写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这个就不多说了。
大纲介绍
写此文时,列的全文大纲,如下图所示:
大纲非常难列,不停的 CRUD
,直到自己满意。
三介绍
基本情况
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关于我的与技术无关的基本情况,如下图所示:
PS: 技术相关的,会在下文的回首过去栏目里进行介绍。
生活目标
我的生活目标,以及随着时间是如何变化的,可以用下图来概括:
大概有以下几点总结:
- 篮球运动员一直都想当,奈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财务自由是大学才知道的名词,这个目标目前一直都会存在。
- 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要拥抱变化,让人生拥有更多可能和精彩。
人生感悟
人生的取舍和对错
如下图所示: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舍弃的东西会比取得的东西多,错的东西会比对的东西多,从我的生活目标图就能感受到这一变化。
钱、权、名的博弈
我司一个大佬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你迷茫的时候,你就想一下钱、权、名这三样东西,你想要的是什么,想清楚这三样东西,你就不会迷茫了。
我个人感觉,说的很有道理,我还特定自己加了东西,自创了一套公式,如下图:
如上图,x
、 y
、 z
代表钱、权、名。 a
、 b
、 c
代表三者的系数,系数之和是 1
。
有人可能会问,系数之和为什么是
1
呢?
大家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三者也是如此,要懂得取舍。
突破阶层的难度
最近看了一个新闻,说世界首富变成奢侈品公司的老总了。然后其他文章又在说马太效应等事情。
这里我的感受就是:随着世界的互联,世界的绝对贫困人数在减少,这得益于世界互联,贫富两极化在加大,这也得益于世界互联。
我画了个财富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当你想突破阶层的时候,会发现非常困难,一是要和同阶层的人进行竞争, 二是要面对上层阶层的阻力。事实就是如此,该怎么办,这个需要我们思考。
PS: 可以把财富分布进行发散类比,比如公司的
level
职级、大学。这里要说一下,也许不存在上层阶层的阻力,但同阶层的竞争一定会非常激烈。
职业成功的因素
说了上面的突破阶层,这里我想说说我对职业成功因素的看法。
下图是我从大学开始,到现在一路走来,关于职业成功因素的个人总结。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呢,我来简要叙述一下。
关于贵人
我认为非常重要,贵人是可以决定你人生走向的人。这里我把贵人限定在职业范围内的贵人,我的每一个贵人,我都在微信上进行了星标。从一个把我带到 IT
世界的学长,到带我接触前端的大佬,再到我的第一个前端实习的负责人。再到帮我提升技术维度的大佬等。这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很感激他们。
关于能力,这个就属于硬通货了,在贵人帮助后,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是一句假话,可以把师傅看成贵人,剩下的修行就得看你的能力了。
关于时机
有句古话这样说:既生瑜,何生亮。
关于运气
有时候,你与一个事情的成功,就差一点运气。
我的经历告诉我,上面四个因素,对我职业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我的感受,与君分享。
回首过去
大家都知道 往事不堪回首 这六个字,对我也是一样。回首自己的过去,有太多的不堪。
这是我本篇文章最后写的部分,很难写,我要如何才能简洁有效的阐述我的过去呢?
我会从知识体系、技术输出、开源贡献、社区组织和软技能 5
个方面进行阐述。
知识体系(技术之路)
我想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
怎么来阐述我的知识体系呢?
很难写,我看了很多资料后,发现胡峰 《程序员进阶攻略》课程中的阐述方式很不错。他通过借鉴梁宁的《产品思维》课中,一篇名为《点线⾯体的战略选择》的文章,来梳理他的知识体系。
下面我也采用这种方式来梳理一下我的知识体系。不过说之前,先简单说一下《点线⾯体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的主要总结。
《点线⾯体的战略选择》总结
- 由点连线,形成
T
型,先向下,再向旁边,先深,后⼴ - ⾯是地图,拿好地图不迷路
- 体是时代和机遇,点线面是个人可以努力的
知识体系的构建,这其实就是⼀个 点线⾯体 的演进过程。这里,如果你学过 webgl
,亲手实践过,那你会对这个演进过程有更深刻的赞同和理解。
下面我将采用这套方法来梳理我的知识体系。
点(碎片、精华)
进入⼀个知识领域,都是从⼀个点开始的。
如下图,是我接触的所有知识点,用圈圈代替。从左到右按时间顺序排列,红⾊圈圈是我目前 掌握和了解 的领域。灰色的是我现在已经不再维护或者放弃的领域。
PS: 如果大家认真罗列一下,很多人的点都会非常多。
线
我有时也会迷茫,当点足够多以后,我要如何把他们串成线呢?
PS: 这里的串成线,不是说已经是成为线了。你应该提前规划好你的线是什么样子,这样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才不会轻易迷茫。
我的点很多,如果不能把这些点串起来,那么很多点终究在角落里变的默默无闻,逐渐变灰。
下面我将通过
T
线图 ,来把我的这些点串联起来,如下图所示:
会看到,上图中有两红,蓝种颜色。这里我解释下,红色代表主流配色,没什么含义。蓝色代表目前对我而言,还未涉及到的技能,以后将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涉及。
面
线交织,成为面,就我目前而言,暂时还没有想好我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希望 2020
年结束的时候,属于我自己的面能第一次完整清晰的画出来。
体
体是时代和机遇,我们自己做好点线面就好。
知识体系的总结
很多人还停留在画点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点越多越好。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点串成线,那你的知识体系终究会停留在点上。
在领域知识体系中,“点” 是利器,“线” 是路径,“⾯” 是地图。
⽽对我们个体⽽⾔,“点” 是每个知识领域的学习掌握,“线” 是对这些点的连接,而“⾯” 则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的知识体系中,有些地方还不够清晰,但大致的面貌被我描述出来了。希望 2020
这一年,可以让我的知识体系变得更清晰和明确。
技术输出
说到技术输出,这事我在行,我的技术输出之路是比较曲折的。这里,先说下我的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
技术输出之路,没有捷径。胜利的标志就是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亲身经历后,你找到了最适合你自己的那一套模式。
说完感受,下面开始介绍一下我的技术输出之路,希望能对看到此文的你有些帮助。
一图胜千言,我用一张图来表示我技术输出的整体变化历史,如下图所示:
会发现,有紫色、红色两种颜色。这里我做了标识,紫色代表我目前已经不再使用的技术输出手段。红色则代表,我目前主要的技术输出手段,并且比较稳定。
PS: 我的技术输出手段,还在动态变化中,有些还不确定的手段我就没有列出来,如
思维导图
,目前依旧没有确定哪个为主。
开源贡献
开源贡献这块做的不好,没有认真参与过,很多时候也就是当个 contributor
。比如在阅读源码、使用开源项目的时候,如果发现哪里有问题,而自己又能直接 fix
的,就会尝试 pr
或者反馈 issue
。
这里的开源贡献不包括文档、资源汇总之类。
社区组织
过去一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创建了前端狂想录组织(我自封的)。有了一群愿意和我一起讨论、分享、学习的小伙伴。
我开始做的事情很多,光群就建了很多,然后细分了一下
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我的群数量挺多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无法照顾好这么多群,原因有很多方面,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深层感受。
PS:
2019
年,我主要就维护了一个群,也就是我建的第一个群(前端狂想录),500
人左右。
软技能
关于我的软技能这块,我会把它归纳成下图几点:
我来阐述一下对这几点的个人看法,下面的每条后面都会有一个自我打分,10
分是满分。 7
~ 8
分表示还需加强,0
~ 6
分表示不合格。
- 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 7 分
- 创造力:保持创造力可以带来质的飞跃 6 分
- 大局观:要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 7 分
- 自学能力:在技术的迅速更迭过程中,要做到快速了解、掌握和应用 8 分
- 沟通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系网,而关系网需要良好的沟通去维系和扩张 7 分
- 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7 分
这里着重提一下,关于创造力这块,我目前做的不够好,并没有自我感觉很棒的点,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私下学习中,这个需要进行自我反省一下,理清楚原因,然后进行改善。
回首过去的总结
回首过去,果然不堪回首。有些方面,我也只能罗列,无法给一个可衡量的结果。我对我的过去,既有我满意的地方,也有我不满意的地方。我想在我 2020
结束的时候再去回首过去,可以对一些我现在感觉还不够好的地方感到满意。
把握现在
把握的现在是 2020
年,也就是传说中的 1024 + 996 和 404 + 404 + 404 + 404 + 404 的天选之年。
我 2020
年的个人目标是比较清晰明确的,具体如下:
- 参与开源
- 完善知识体系
- 壮大前端狂想录
- 提升个人影响力
- 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 再一次增强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下面我会具体介绍每个目标,请和我一起往下看哦
参与开源
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非技术归档之类)的 commiter
。
PS: 目前虽然是一些开源项目的
contributor
,但还称不上commiter
。
已经有初步计划,将会和一个巨佬兼好朋友一起做一个很厉害的东西。
完善知识体系
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分类聚合。
我会将以前肝到一些碎片、精华,通过下图的方式进行融合:
PS: 这里提一下软技能的一些碎片,如写文章、写文档、画图,这些今年要进行系统强化一下。
壮大前端狂想录
创建前端狂想录是一个偶然,也是因为它,让我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而小伙伴又让我有了持续维护它的动力。
我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让更多的小伙伴知道前端狂想录组织,让更多的人加入前端狂想录组织,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具体执行如下:
- 壮大前端狂想录
2
群-纯技术无广告无吹水 今年争取达到500
人 - 组织一次前端狂想录线下
party
- 丰富前端狂想录公众号
- 建立前端狂想录的知识聚合网站,形式可以是小程序、
h5
、app
等。
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我现在的感受就是:
英语能力还是很重要的,从工作后,我的英语能力基本处于稳定下滑的状态😂。提高英语能力,势在必行,但是难度巨高😂。
大致的规划如下:
- 找个英语大佬带我(猥琐),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 提高英语阅读文档的能力
目前我还没有想好要做到什么程度,暂时先这样规划吧。
提升个人影响力
将通过以下方式提升个人影响力:
具体执行如下:
- 完成
6
篇高质量原创文章,同步掘金、github
、微信公众号 - 把编写高质量函数系列给完结掉,预计还有两篇
- 完成一个专栏写作
继续增强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今年,我将从实践角度上继续增强我个人技术的广度和深度。
我会通过下图所示的领域去增强自己的知识广度:
对于增强知识的深度,我会通过下图所示的领域去增强:
- 架构与设计这部分我会继续增强,会通过一定的实践和总结,来增强我架构与设计的能力。
- 多端这块,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多端领域解决方案
Node.js
这部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Node.js
领域解决方案Serverless
这部分,要和Node.js
、前端一起建立一个基本解决方案。Go
这部分,要能够做到可替换Node.js
来接管服务端的掌握能力。
看上面这些点,会感觉挺困难的,但我的目标是清晰明确的,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要保持好奇心,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才不会在技术的浪潮中沉没。
展望未来
未来 5 年,我会成为谁?
职业发展道路中,大概发展如下图所示:
我想了一下,我的未来 5
年,大概有如下几种形式:
- 优秀的程序员
- 优秀的架构师
- 优秀的管理者
- 优秀的独立开发者
下面依次介绍一下,对了,这里强调一下,下面的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优秀的程序员
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程序员呢?
从目前看,要具备以下能力,如下图所示:
优秀的架构师
如何成为优秀的架构师呢?
从目前看要具备以下能力,如下图所示:
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从目前看要具备以下能力,如下图所示:
虽然我不是管理者,但我觉得有句话说的好,它是这样说的:
你可以买到员工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枕的根源; 你可以买到员工的身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智慧的源泉;
优秀的独立开发者
什么是独立开发者?
我理解的,独立开发者就是自由职业。TA
不需要上班,TA
就是自己的老板,TA
有点像个体工商户。TA
根据个人能力、技术、以及其他资源积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盈利。
如何成为优秀的独立开发者呢?
这个就不画图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 有过硬的能力和技术
- 有过硬的职业背景
- 有过硬的资源
- 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PS:**这里要说一下,绝大多数做独立开发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至于为了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一定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未来 5 年前端技术的展望
这个话题很多人都发表过看法,包括各种前端大会的演讲。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这里我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未来
5
年,从大的层面,我认为前端技术的发展如下图所示:
- 框架概念会被弱化,不要以会什么框架而感到优越感
- 在横向的发展之后,垂直细分将会被强化,不再是以前的
everything
一把梭,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场景会有越来越专业的技术解决方案 - 门槛进一步降低,不再是以前刀耕火种的前端了,前端属于桌面软件的一种形式,而桌面软件的终极目标是让
7
到8
岁的孩子能够快速上手业务开发 - 垂直细分的强化,意味着天花板会进一步提高,前端细分场景的专家会越来越多
-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目前看,由于门槛降低和天花板提高,未来
5
年内,前端依旧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
如何有能力、有自信去面对多变的未来
奥秘:要持续努力的学习。
很多小伙伴经常调侃,说技术更新的太快了,已经学不动了。这里我知道,大家更多的意识是吐吐槽,该学的还是要学。
不过我想说的是:
你很难做到每年加薪 20%
,但是却可以做到每年⽐去年的⾃⼰多增⻓ 20%
的知识、⻅识和能⼒。
我们把上面对自己的投资,按照金钱的复利模式算下,再加上其他情况,如多增长
30%
、40%
和50%
如下图:
从上图,你会发现:
如果按照 20%
算,你工作 10
年,自己的知识增长了 6
倍。如果按照 50%
算,你工作 10
年,自己的知识居然增长了 57
倍。
是不是很惊讶,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有的人几年后,和自己比起来,简直就像开挂一样。
番外
这里提一下本文写作的时间。从有想法,到产出正文,我估了下,大概有一个月吧。
之前我看过一个视频,视频是介绍一个院士的事迹。其中有一句话,我感触特别深。
这位院士大概的意识是说:
TA
发一篇 paper
的时间特别长,有一篇 paper
写了 10
年才完成。
看到这,我想。在没有外界因素的限制和督促下,我更要思考充分,尽可能的认真对待我的每一篇文章。用一个月时间发一篇人生总结的文章,足够合理。
如何学习并快速掌握层出不穷的技术
这里我用一张图概括一下,每一项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料可以组织成下⾯这张⾦字塔:
金字塔结构来源于技术的正宗与野路子
作者张铁蕾这样说道:
每当我们接触⼀项新技术的时候,都要把⼿头的资料按照类似这样的⼀个⾦字塔结构进⾏分类。如果我们阅读了⼀些技术博客和技术书籍,那么也要清楚地知道它们涉及到的是⾦字塔中的哪些部分。
说的非常好,我的感觉就是:
万物皆有律,无律的学习是不能得到深度收获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快速吸收到你想要的知识。
关于前端狂想录
有一些前端狂想录组织的小伙伴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 群主为什么最近更新博客的频率变低了
- 群主建的算法、微服务等群为什么不活跃了
- 群主
19
年说的搞线下分享party
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了 - 前端狂想录大群怎么有好多与技术无关的聊天
这些问题有的小伙伴有疑问,我的心里也清楚。这里统一回答下:
更新博客频率变低了,这有两个原因
- 一个是我下半年换工作了,在熟悉公司和工作上投入了较多时间,同时工作也比以前忙一些。
-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写博客,我对我目前的写作模式感到不满意。
算法 、微服务等群不活跃了,这有两个原因
- 一个是无法持续产生有用的价值去吸引大家,没法形成良性闭环。
-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为创建者,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在初期没有亲自参与维护。这里面虽然有热心小伙伴帮忙管理,但如果创建者在初期不亲自参与维护的话,很多情况下都会变的寂寥不活跃。
线下分享
party
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了
主要原因是我本人感觉 2019
年举办线下 party
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最后选择了不在 2019
年举办线下 party
。不过我已经确定了,2020
年一定会举办第一届线下 party
。
有好多与技术无关的聊天
主要原因是建群的时候,没有在原则上禁止聊与技术无关的话题。后面也不好再禁止,看大家聊的也挺开心,我选择了妥协。就像微信妥协在朋友圈投入广告一样,这不一定是违背初心。不过针对这点,我也在思考如何去解决,会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的。
参考
- 【文章】技术的正宗与野路子
- 【课程】参考了胡峰老师的《程序员进阶攻略》极客专栏中,系列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在此表示感谢。
交流
如上图,我留了三种交流方式,欢迎和我沟通技术,如果有想和我一起参与,上面我提到的一些过程的。也可以通过上面三种方式参与进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以后掘金的文章会同步到前端狂想录公众号、github
上。
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非常严肃,大家要及时保护好自己,少出门。如果实在无聊了,可以利用这清闲的时光,好好的复盘一下自己,也是极好的。
文中内容,皆为我本人的思考和总结。如有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最后,祝可爱的大家,2020
升职加薪,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尊重原创,转载请通知我和注明出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