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第一阶段有很多偶然性,第二阶段有一些必然因素,但到第三阶段很多时候都是最危险的阶段,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要么成要么推倒重来。比如很多公司活不过第三年,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比如最近某大型装逼跨年商演遭遇舆论翻车。
不喜欢品头论足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别人的某种失败,我的影响力也不足以雪中送炭也更不能锦上添花,但我理解一个创始人在追求真实与一个企业的饭碗之间的拿捏取舍。
我今天在琢磨,类似这样正确的废话,要不要讲。我的结论是,主要还是看受众,其次看看场合是否是那种靠说话可以混口饭吃的。
往细了说,如果是靠说话吃饭赚钱那没必要拿一群人的饭碗冒险;至于怎么看受众,引用国父孙先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民分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对于先知先觉者,无声胜有声,心领神会;对于后知后觉者,点到为止;对于不知不觉者,多讲和不讲都一样。
年少时,我追求奋斗的目的是活得明白,看过《无问西东》后,我才明白,更牛逼的活法,是活得真实。没想到,现在开始油腻了,我最近两三年以来,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为的是自己干蠢事时更加心安理得。
人可以通过想象创作艺术作品,但不能扭曲现实,不能粉饰真实,不能颠倒是非,既然人最终要忠于现实,那追求认知升级就不只是应试教育的堆砌知识与扩大知识边界这么简单,而是充满痛苦的消减无知,自我解剖重构的过程。
年少时,觉得《红楼梦》美得像水里的水草,到滚滚红尘浸淫后才开始悟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更真实有力。
这世界变化得很快,我自己也在变化着,试图通过洞察事物内在规律和世界秩序的变迁来掌握世界是极其困难的,还不如改变自己,雕刻自己内在秩序来让自己变得更可控。
做企业也是如此,确保能力范围内的确定性,才能确保企业有能力范围外的随机性。
在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想借助于外力是不靠谱的,预测未来的需求只养活了一个千年产品叫占卜算命。贩卖焦虑,贩卖成功学,贩卖转运符,这类生意在越不确定的时局越赚钱。
与其想花钱找大师来压制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焦虑,还不如花慢时间来重构自己。
接下来,讲讲自己认为怎么过得心安理得的三点废话:
第一,正确的废话,就像一本说明书,该有不该有的都有了,但人和物品不一样,造物主没有给人留下任何说明书,怎么过好当下,还是得靠自己摸索。糟糕的环境悲观的世人是痛苦的,花点小钱购买打包好的安慰是没错的,但是真正的解决措施是买不了的。
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当下有无数的机会,无数的路线通往无数的地点,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停止或者前进,得到与失去的机会也均等。当你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时,说不定会发现一个更好的目标,如果你不去追逐这个目标的话,那你就是傻瓜。
其次,在躲避时运的路上,悲观的人们,与自己的时运不期而遇。以其如此,不如乐观地活着,不仅要拥抱失败,还要善于拥抱失败,因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是在失败中体现出来的。
最后,有效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包括未来的“愿景”,企业人员对“愿景”的认同感,量化衡量的标准以及实现前三者成本代价。换成高级正确的语言叫,价值观、愿景和使命感,这些能帮企业走出时局的不确定性,在看不清方向时指引企业,在陷入泥潭时激励企业的每一个人。个人也是如此,其中包括一个人的目标和愿望,强烈的动机,个人的心流以及实现这三者的成本代价。
桥水基金达里欧说的,“我阅人无数,没见过有人天赋异禀。”既然人和人的差别不大,这些话又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人生底层编程框架算法不同。每个人就像差不多的硬件组成的计算机,正确的废话就是高级编程语言,算法很正确,但是塞到不同的机器上,底层连操作系统语言都不兼容,再正确也运行不起来。
最后那句话,我一直强调成本代价,是因为我见过太多光说不练叶公好龙的人,要赚一百万要年薪百万的人是满大街都是,但是没人想过这背后的代价。投入产出比的算法不调整,学再多正确的话也是废话。
PS:分享几句话给大家
1、我们该像罗曼.罗兰那样:每一个流逝的时刻都为我们揭开面纱,露出一张不期而至的面庞,我毫不犹豫地正视她,抛弃先前不真实的幻想,不管它们多么宝贵。
2、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3、在这个有限度的安全城堡里,有限的时光仿佛一道护城河,城墙内是我们无限的不确定性,背后的算法并无正误、高低之分。 像莫利说的那样: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Andy
芦苇科技创始人、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