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和领导对项目 delay 的理解是不是有偏差?

4,782 阅读9分钟

吴宇森导演大家一点不陌生,听了他的故事后,我对 delay 的理解更深刻了。

这是代码人生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目录如下:

  1. 你是否 diss 过别人的代码?—— 怎样的代码才算优秀?
  2. 程序员和领导对项目delay的理解是不是有偏差?
  3. 来自程序员老婆的吐槽
  4. 成功、瑜伽、黄晓明 | 中年程序员对成功的认真思考
  5. 一个码农对项目的非分之想

吴宇森

吴宇森,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演员。1986年执导的枪战片《英雄本色》奠定其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并获得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1993年赴美国好莱坞发展。1997年凭借动作片《变脸》获得全美华裔艺术基金会金环奖。2000年执导的谍战片《碟中谍2》获得全球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风语者》

背景

2000年左右,吴宇森接受了米高梅公司的邀请,去好莱坞拍摄战争大片《风语者》。故事背景是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男主角是当时的一线巨星尼古拉斯·凯奇,光是片场工作人员就有两三千名,拍戏用的坦克、电报机都是二战留下来的真家伙。剧组的发布会是在白宫召开的,总统布什也帮忙站台。

天不时,地不利

影片刚在夏威夷开机,就开始下暴雨,原计划要拍的大场面战争戏不得不停工。这雨一下就是整整两星期,制片人急了,一个电话打给吴宇森说:“吴导演,我们很尊敬你,但项目延期是不能接受的。无论如何,你得想办法把这两星期的进度赶上去。”

制作人的变通

你要是吴宇森导演,听完这话,是不是也很郁闷?老天爷要下雨,能怪我吗?这属于不可抗力,我能怎么办? 制片人可管不了那么多,给吴宇森下了个指令:“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这两星期的戏直接删掉,要么从后面的剧本里删掉两星期的戏份。总之,务必要在计划内拍完这部电影,不仅时间上不能超,预算上也不能超。” (时间和预算是制片人的两个首要关注点)

听到这,你是不是也为吴宇森导演打抱不平?拍电影那是艺术创作,为了打磨出一件艺术品,等两星期怎么了? (吴宇森导演的首要关注点是艺术性)

先平复一下内心的愤恨,看下事情的另一面。《风语者》的剧组有两三千人,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工资,还有各种场地、服装、道具、器材的租赁、折旧费等等,杂七杂八加起来,每天的成本是40多万美金。剧组因为暴雨停工两星期,将白白损失超过600万美金,这在20年前的美国电影业,可不是个小数目。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还有看不见的损失。 就拿男主角尼古拉斯·凯奇来说,拍一部电影的片酬是2000万美金,而且片约一部接着一部,如果《风语者》拖延太久,耽误了他下一部戏的档期,这个损失,谁来负责?如果到点他进去下一个剧组,把这个剧组晾在这里,这个损失怎么估算?

另外,像《风语者》这样的大制作,后面往往跟着的是一整套宣传营销、全球发行、院线上映、衍生品开发等流程,如果电影没有按时拍完,后续的所有节奏都会被打乱。要知道,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宣传预算,经常要占到制作成本的一半左右。《风语者》的制作成本是1.2亿美金,宣传费用也接近5000万美金,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电影开拍之前就已经预付出去了,比如该订的场地、该买的广告位等等,计划一变,这里面无形的浪费,那是算都算不过来。

所以,算完这笔账,你或许能理解,为什么制片人会对吴宇森下这样一个指令了。

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环境里,拍电影,靠的不是导演一个人的才华,它依靠的是一个人员庞杂、分工细致、合作紧密的协作体系。

吴宇森的固执

当然反过来,这个体系对于搞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确实非常残忍。它要求一切都事先计划好,不能有变动,不能有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反复试错、推倒重来,在艺术创作中所有这些必要的过程,一概都不能有。如果有了,这对艺术本身也许是好事,但是对整个工业系统,就是一场灾难。(艺术和工业天然的对立)

吴宇森站在了艺术这一边,坚决不同意删减戏份。道理很简单,凭空删掉两星期的戏,故事情节肯定不连贯啊,这对导演来说,就相当于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这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

商量、谈判、吵架、最后制片人没辙,说:“行吧,全部完工之后,你可以补拍删掉的戏份,但是,你得自己掏钱。”

制片人之所以松口,有一个隐情——当时米高梅连年亏损,正处在崩盘的边缘,所以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全部放在《风语者》的票房,盼着靠这部电影打个翻身仗,再加上吴宇森的《变脸》《碟中谍2》都获得了商业成功,所以米高梅才咬咬牙,答应了吴宇森的要求。

吴宇森也非常较真,按自己的想法把补拍的戏份、补做的特效都完成了,全部自掏腰包,刚才我们也说了,摄制组一天的消耗是40多万美金。加上其他费用,吴宇森一天要掏将近100万美金。据说这部电影拍完之后,吴宇森的个人账户也快清零了。

不尽人意的结果

故事讲到这里,如果是在影视作品中,这个时候应该出现的台词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风语者》的票房打破了记录”。但现实生活中,这番苦心并没有换来好结果。《风语者》原定的上映日期是2001年6月份,精确地瞄准了暑期档,这可是北美电影市场一年到头最火爆的档期,各大电影公司那是稍尖了脑袋往里钻啊,如果能在暑期档站稳脚跟,一部电影的票房就有很大的胜算。 然而,就因为补拍导致延期完工,《风语者》根本来不及在暑期档上映,只能拖到11月份。没想到,就在那一年,那是2001年,9月份,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整个美国都陷入在悲痛之中,《风语者》这样的二战题材,显得既敏感又不合时宜,于是只能继续推迟。就这样三番五次地拖延、调档期,最终,总成本高达1.7亿美金的《风语者》在第二年上映,全球票房只有7700万,几年后,米高梅破产了,吴宇森也离开了好莱坞。

题外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成与败的理解会更倾向于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

以前考试取得好成绩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完全掌握了知识,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那场考试的题目正好和我胃口吧。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不得不承认有一种高于我们且不受我们掌控的力量在左右着事情的成与败。宗教把这种力量抽象为“神”,我想不管是否是宗教信徒,都应该保持着对这股力量的敬畏之心。

反思

罗振宇老师从这个故事中解读了工业化的本质。人类的第二个革命:工业化革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除了工业化大机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形成一个大规模协作的社会系统和产业共识。

大规模协作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动物之间能形成协作的规模不超过个位数,比如狼群协同狩猎。人类的农业文明开始就有了更大规模的协作,以一个大家族为协作单位进行耕作,畜牧。而工业革命将协作的单位进一步扩大。比如一个公司几百号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所以工业化体系中,是每一个要素都靠谱,都有明确的边界、明确的接口、稳定的交付质量、可预期的交付时间,大规模协作才有可能。产业能量才能通过大量的社会协作爆发出来。

那做到这一点难吗?很难。难就难在,每一个要素,哪怕是艺术家也要无条件地接受约束,压制自由创作的冲动,把自己嵌入那个大机器。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精准的零件。所以,工业化,本质上是人类合作的扩展,但同时也是个性的自我约束。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在工业社会,靠谱比能干更重要。

你是一个能干的程序员吗?你是一个靠谱的程序员吗?

吴宇森的故事配合着这两个问句,让我想起了《程序开发心理学》中的一段如出一辙的描述:

每个程序都有其特别的细致和复杂级别,这种级别取决于它的具体用途。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付出的努力超出这种级别,要比低于这种级别更为不专业。如果希望确定一名程序员的工作是否出色,我们必须看看,他是不是按照恰当的级别来处理这个问题。有些人可以凭借其才气与个性,成为一名出色的业余程序员,但是从专业程序员的标准来看,这种才气与个性往往正是及不合适的。重要的是根据手头待解决的问题来调整自己工作方式的能力,而一旦缺乏这种能力,任何人都绝对不适合做一名专业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