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Boot优点:
1.去除了大量的xml配置文件
2.简化复杂的依赖管理
3.配合各种starter使用,基本上可以做到自动化配置
4.快速启动容器
5. 配合Maven或Gradle等构件工具打成Jar包后,Java -jar 进行部署运行还是蛮简单的
6. 更容易集成Spring Cloud实现微服务,比较适合大型项目
创建独立Spring应用程序,嵌入式Tomcat,Jetty容器,无需部署WAR包,简化Maven及Gradle配置,尽可能的自动化配置Spring,直接植入产品环境下的实用功能,比如度量指标、健康检查及扩展配置等,无需代码生成及XML配置。
SpringMVC项目转移到Springboot上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的事情
1. Profile配置
2. 全局变量从properties文件读入
3. 数据源与Mybatis配置
4. 日志文件配置
5. WebConfig配置(包括原有的web.xml和spring-mvc.xml)
6. 去掉多余的bean注入
Profile配置
在传统的Spring项目中,多个profile的配置方式首先是在pom.xml文件中写入多个profile,再通过启动项目前先执行一个maven文件来预加载选定的profile环境。加载完之后,执行项目的时候,会根据已加载的Environment,来决定去将哪个.properties文件load到全局变量中。
而在Springboot中对多个profile的管理就非常简单了。
可以在jar包用命令行运行时选择profile
java -jar example.jar --spring.profiles.active=test |
或者在application.properties这个全局配置中配置
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添加spring.profiles.active=test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启动“test"这个profile,前者在执行上的优先级要高于后者。
(顺便一提,在Springboot里面,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用“外部化配置”的方式,来对Environment进行编辑和替换)
另外,每个独立的profiles的配置方式为以"application-xxx.properties"格式,针对每个不同环境,例如:
1. application-pro.properties 表示预演环境
2. application-dev.properties 表示开发环境
3. application-test.properties 表示测试环境
当我们需要测试是否正常载入了profile的时候,可以在对应的.properties文件中写入
server.port=9080 |
在启动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是否已经启动了这个端口。
在这里可以顺便提一下Springboot加载配置文件的顺序
1. home目录下的devtools全局设置属性( ~/.spring-boot-devtools.properties ,如果devtools激活)。
2. 测试用例上的@TestPropertySource注解。
3. 测试用例上的@SpringBootTest#properties注解。
4. 命令行参数
5. 来自 SPRING_APPLICATION_JSON 的属性(环境变量或系统属性中内嵌的内联JSON)。
6. ServletConfig 初始化参数。
7. ServletContext 初始化参数。
8. 来自于 java:comp/env 的JNDI属性。
9. Java系统属性(System.getProperties())。
10. 操作系统环境变量。
11. RandomValuePropertySource,只包含 random.* 中的属性。
12. 没有打进jar包的Profile-specific应用属性( 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 和YAML变量)。
13. 打进jar包中的Profile-specific应用属性( 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 和YAML变量)。
14. 没有打进jar包的应用配置( application.properties 和YAML变量)。
15. 打进jar包中的应用配置( application.properties 和YAML变量)。
16. @Configuration 类上的 @PropertySource 注解。
17. 默认属性(使用 SpringApplication.setDefaultProperties 指定)。
全局变量从properties文件读入
在上一面一小节写了针对不同环境的properties配置,这里会写关于如果将这些属性写入到全局变量中,方便后面其他地方直接调用。
/** |
通过这样子,我们便将.properties文件中的
example_path=http://localhost:9090 |
这个属性读到了全局变量中。
数据源与Mybatis配置
在传统的Spring项目中,用Mybatis连接数据库
1. 首先要创建一个名为datasource的bean
2. 然后将这个datasource装配到SqlSessionFactory中
3. 最后再将SqlSessionFactory装配到MapperScannerConfigurer中
这一切都是在xml配置文件中配置的,比较繁琐。在Springboot中会尽量去避免这样子的xml配置。
Mybatis现在已经为Springboot提供了支持,我们只需要添加MyBatis-Spring-Boot-Starter这个依赖,它就会为我们去做好以下的事情:
1. 自动检测已有的datasource
2. 创建一个SqlSessionFactoryBean的实例SqlSessionFactory,并将datasource装配进去
3. 创建一个SqlSessionTemplate的实例,并将SqlSessionFactory装配进去
4. 自动扫描你的mapper,将它们连接到SqlSessionTemplate,并将它们注册到Spring的上下文,以便将它们注入到其他的bean中。
所以,在Springboot的Mybatis配置中,我们需要去做以下几件事情:
在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中填入数据库信息,例如:
spring.datasource.url=jdbc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在Spring上下文中注册了datasource这个bean。
创建一个MybatisConfig文件,用java的方式取代xml:
@Configuration |
@MapperScan是扫描这个包下面的mapper。
另外这里mapper.xml的位置,是在resource文件夹下面建了一个mapping文件夹,放在下面。
这里的作用跟XML比较类似,是将传统的xml表达方式用.java文件来描述出来,本质上还是将datasource一步步注入。
由于示例用的是oracle数据库,所以最后一个exampleSequence是示范如何添加序列。
对所有mapper的interface注解@Mapper
例如:
@Mapper |
日志文件配置
Logback支持用properties的方式外部化配置,但是对于比较细的配置来说,还是要沿用xml配置。
为了让xml文件从.properties文件读取一些路径之类可能需要经常修改的静态配置,需要在logback-spring.xml中配置
<property
resource="application.properties" /> |
这样子就可以将application.properties文件中的
log.path=/home/logs/example |
读入到logback-spring.xml中,然后再去调用。
WebConfig配置
WebConfig的主要作用是替代web.xml和spring-mvc.xml进行一些基础配置。
1、关于web.xml
传统的Spring项目都有配置一个web.xml文件,这个文件的作用是:当我们把war包放入应用容器(例如tomcat)中运行时,容器会根据web.xml去加载filter(过滤器)、servlet、error-page、welcome-file-list、listener(监听器)、context-param(上下文参数)、resource-ref(资源配置)等配置。
包括ContextLoaderListener这个监听器,就是在这里加载进去,用于在启动容器的时候,自动装配ApplicationContext的配置信息。
<listener> |
这个ApplicationContext是Spring IOC的核心(继承自BeanFactory),所有单例的Bean会在这个时候就被实例化。
以及,SpringMVC中很重要的一个DispatcherServlet也是在这里加载进去,并制定根据哪个xml文件来配置DispatcherServlet。
<servlet> |
2、关于spring-mvc.xml
spring-mvc.xml是SpringMVC的配置文件,在这里可以配置我们引入的、需要定制化的bean,例如ViewResolver、multipartResolver、HTTP消息转换器、自定义的拦截器等等。
以上都与Springboot无关,主要是为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感兴趣的可以不看。
再讲回Springboot的配置。Springboot有一个说法叫“约定优于配置”,就是尽量用约定的方式,而不是特地去针对性地配置(需要特殊配置的时候再去配置)。
引入spring-boot-starter-web这个“开箱即用”的依赖之后,spring-boot-starter-web下包含了一个spring-boot-autoconfigure。
有了这个依赖之后,就可以使用@EnableAutoCongiguration注解。这个注解就会根据引入的依赖来猜测你需要的Spring配置并帮你配置好。因为已经引入了spring-boot-starter-web的话,这个注解就会将web相关的配置配置好。
另外,@SpringBootApplication这个注解中已经包含了@EnableAutoCongiguration注解。所以只要在启动类ExampleServerApplication上注解@SpringBootApplication就可以自动把web配置给配置好了。
当然,我们可能还有一些特殊的配置,这时候就可以创建一个WebConfig去定制
@Configuration |
我写的这个示例文件里面做了几件事情:
1. 引入一个XML的Http消息转换器
2. 引入multipartResolver
3. 引入自定义的异常处理器
4. 引入自定义拦截器
去掉多余的bean注入
这个算是一个题外话,但也是我实际遇到的问题之一。
在实际运行的Springboot项目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在传统Spring项目中没有报错的问题,就是多余的bean注入。
在传统Spring项目中,这是没有报错的,但是在Springboot项目中就报错了。我猜测是因为要注入bean的类方法名取的比较精简的时候,与Springboot本身自动配置的一些bean重复了,就会报错。
所以,把有些不需要注入的bean去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