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设计都经过了一千次抉择。
这款应用的主视图是什么?人们如何导航不同的选项?顶部栏要用什么颜色?
好的设计师会对每一个决定都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不应该随意的做决定,毕竟,好的设计的出发点是有好的意图。
这款应用的主视图应该是消息列表,因为那才是用户进入时最想看到的内容。
这款应用中我们有四个主视图,所以使用标签栏能让这几个视图很容易被发现。
我们不希望顶部栏太抢风头,所以应该是白色的。
一个好的设计师可以接受你对TA的所有质疑,然后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
不幸的是,这样来衡量一个设计师并不十分可控。如果我想弄明白上千个决定中的一小部分,可能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也是优秀设计师和伟大设计师的区别。
你瞧,一个伟大的设计师是从解答为什么开始的。TA传达了TA设计思想背后的原则,让你从内心深处明白TA所有的设计决策是由什么核心价值决定的。
原则(名词):一个基础真理,作为信念系统或是推理链的基础。
老实说,我曾经深度怀疑所谓的“原则清单”这类描述。每当有人开始他们的设计演示时,我就会向后靠在椅子上,心想“呵呵,接下来不停地点头同意就好了。”我想一头扎进干货中,谈论真正的设计。
实际上,总结干货确实很难,比如,我这么写:
我们的设计应该简洁。
我们的设计应该让用户自己就能看明白怎么用。
我们的设计应该令人赏心悦目。
这时可能会有人举着手说“实际上,我更希望我们的设计复杂一些,有个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风格辣眼睛,就酱!”但就这几个原则来说太宽泛,或者说毫无意义。他们对下游的设计决策没有任何帮助。无法让大家对重点问题达成一致。
好的设计原则,应该能够解决如下问题:
- 围绕具体的设计决策,帮助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 适用于所有的设计决策,无论是今天遇到的问题,还是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因人为导向的“为什么?”,使每一个人(包括非设计师)都能够容易理解
- 是一种观点,一种优先级意识,能够让理性人群产生讨论
- 通常会有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将原则应用到具体的决定中。
还要我举例子吗?好吧,Apple的人机交互指南(HIG)以及Google的材质设计指南(MDG)都非常好的诠释了他们设计系统背后的原理。他们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好的原则是多么有影响力。如果你认为Apple和Google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开发者在他们的平台上制造出高质量的应用,那么他们让自己的设计团队与平台上的所有主要应用进行交流和反馈。这就像两个设计师试图通过对每一个设计做决策一样。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像守门员一样,通过无数次扑救来解决所有问题,倒不如让大家都去接受一个最小限度的指导集,这样每个优秀的决定都能通过一致的方式进行,然后扩展到更多决定当中,甚至是更多的设计师。
当你再次分享你的设计时,或者在你开始设计之前,花些时间好好设计你的原则。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要快速,不拖泥带水,尽量减少摩擦。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彼此熟悉的系统设计模式,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必学习新的标准。我们不会使用大胆的颜色或者古怪的动画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对于大家都想交流的常见事物,我们尽量使用内联样式,在一两次点击后完成。
好的设计原则是稳固的。其背后应有重要意义。什么看起来是对的,什么看起来好,这些都是表面事物。一个伟大的设计师为他的作品辩护,依靠的是他原有的设计原则,经过无数个决定之后总结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