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微信1%:为何中国公司都要做互联网杂货铺?

1,359 阅读6分钟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柏拉图 著)一书中就提到“没有一种工具是拿到手就能使人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或者斗士的,如果他不懂得怎么用工具,没有认真练习过的话”。A/B测试是一件可以帮你解决99%问题工具,剩下的1%需要诸君读完这篇文章领会了。


学会数据驱动,就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金融的核心属性,是基于信用货币的资本融通。而互联网,则代表着去中心化的信息分布、传递和计算方式。看似金融和互联网的关系,仅仅维持在应用工具和互联网公司融资层面而已。殊不知,金融的本质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


因此,当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均得到高度发展后,便出现了如今的行业热点——互联网金融。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本职工作,并不是从范畴上界定新兴金融领域,而是创造科学、高效、稳定的数据决策工具。


在正式讨论互联网金融之前,我们却先要谈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为何?先保持这个疑问,我们先把关于这个软件的一个细微的改动说起:

11月初,微信钱包正式上线了“微保WeSure”入口,腾讯官方表示用户通过微信可直接进行保险购买、查询以及理赔,未来还会登录到QQ平台。这标志着腾讯全面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为何腾讯要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虽然QQ和微信是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天花板,但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可是远远早于整个互联网行业。前面有送外卖的百度,后面有拍电影录MV的阿里巴巴,中间还杀出来一个从袜子卖到马桶盖的小米,中国互联网公司似乎有着根深蒂固的“杂货铺情节”。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公司都致力于建设一流杂货铺呢?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据统计,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在4万亿量级,长期有望增长至10万亿以上,对应高达数千亿的利息收入。综合考虑保险、投资、众筹等其他业务,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一个不小心,轻轻松松就达到数万亿级体量。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可谓是处处红海,目力所及,如此巨大的市场前景,积极布局是理所应当。

可是,为什么是微信?国内成熟而金融机构不知其几千万也?为何不能像美国的华尔街一样,对互联网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根本原因:金融的本质是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建模和风险定价。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金融机构有些难言之隐……

让我们先看一条数据:据央行统计,目前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国内个人征信的覆盖率仅为28%,而美国个人征信市场的覆盖率为92%;

让我们在看一条数据,中国传统银行的征信记录仅覆盖总人口的35%,远低于互联网52%的覆盖率。

看完占比,让我们来看一个绝对数量:据CNNIC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达到4.7亿。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核心数据上,并不比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公司有优势。

在美国,各类金融机构基本渗透到从生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硅谷大佬与华尔街巨鳄,相爱相杀,泾渭分明。因此,Whatsapp只能是Whatsapp,Paypal还是Paypal,它们无需谋求变成一个全牌照的超级金融机构,而是专注于各种使用场景中内嵌支付入口。

而在国内,则存在着两条并行的道路:
  • 第一条路——以蚂蚁金服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从支付、转账、征信到消费金融和信贷再到投资理财的垂直布局,掌握丰富的支付场景、数据和入口;
  • 第二条路——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转型、拥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努力通过网络渠道转化新用户。
不是腾讯或微信团队要“打野”做杂货铺,而是开杂货铺的历史重任落在这一波英雄身上。互联网金融的前半程,金融行业几乎尝试了所有能够尝试的方式,后半程,需要互联网非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共同完成来完成。

然而,故事却刚刚开始。

微信,并不是第一个战略级进入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势力,隔壁班的阿里同学,已经早几年,以各种形式革新着用户接触金融的方式和体验。之所以这次"微保WeSure"上线能够获得高度关注,在于其采用了非常互联网特色的打法——微信采用了灰度发布的方式,起初仅有1%的用户可以看到这个入口。


又是一波朋友圈秀优越感的好操作……如果仅仅如此,我们就都看低了微信,你真的能读懂了微信的1%吗?


灰度发布,又称为金丝雀发布,通俗的讲,就是先让一部分人先体验到新版本、新功能和入口。有时,是为了测试新功能的稳定性、有时为了避免服务器压力过大、有时是为了保持热度和转化率的营销手段,总而言之,是一套标准、高效且屡试不爽的互联网打法。

1%看似微不足道,可乘以9亿月活,却意味着一瞬间拥有900万的潜在用户。从产品层面,1%的灰度发布不是营销和炫技,而是用成熟的互联网思维打造金融服务,不仅完成了大家看得到的功能补足,而且迅速磨合着我们看不到的金融产品服务能力。问题不是%前面的数字大小,而是一个携带着完善的体验、丰富的场景和海量的入口,这就是互联网公司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姿势。

微信的1%,是用互联网方式激活金融产品潜在用户的1%;互联网杂货铺,是用互联网模式完成包括金融在内弯道超车的杂货铺。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互联网公司自可驾轻就熟,而传统金融机构该如何小步快跑完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