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95后”最讨厌什么样的同事吗?看看脉脉这份报告

566 阅读18分钟
原文链接: www.iimedia.cn

摘要 当下,95后已经开始步入职场。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是如何看待这帮“圈一代”的?“圈一代”对职场生涯又有哪些独特的诉求?

  报告摘要:

  连95后都已经步入职场,我们决定给这帮活力爆表、特立独行的群体起个新定义——中国的“圈一代”。“圈”在这里有两层意味:一方面,圈代表@,95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另一方面,圈代表圈层,95后是兴趣圈层极度分化的一代,圈层之间的隔离度要远远大于重合度。

  用人单位是如何看待这帮“圈一代”的?“圈一代”又对职场生涯有哪些独特的诉求?

  对此,脉脉数据研究院对352,574名95后职业行为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并对其中部分95后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综合这一系列大数据分析、调查和访谈,我们得出:

  职场前辈认为95后极富创意有活力、极具个性、十分随性、以自我感受为前提、对金钱欲求不强。

  脉脉数据研究院对各行业95后招聘数量统计发现,互联网、金融、服务业是对95后需求最旺盛的三大行业。

  在平均薪资上,给95后开出高薪前三名的行业是通讯电子、汽车机械制造、金融行业。

  95后不喜欢高高在上的Boss,讨厌溜须拍马、倚老卖老、嚼舌根的同事,十分注重职场团队的氛围。

  95后很好学,在脉脉站内,他们互动最多的话题是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好书,同时,他们对参加工作前后的对比话题乐此不疲。

  95后非常反对无意义、低产出的加班,“珍爱发际线,抵制996”的职场话题和口号,受到95后们的追捧。

  报告正文:

  他们不同于的中国Y一代(1980—1990年出生),也不同于千禧一代(20世纪90年代初生人、21世纪初期步入成人期),他们是“圈一代”,他们是95后。

  德勤和英特尔等外资企业将我国1980—1990年之间出生的人称为“中国的Y一代”,他们志向远大、眼界宽广、但不能吃苦。如何想办法激发Y一代潜在的商务能力,是这一代人群发展的重点。

  脉脉数据研究院职业数据报告白皮书秋季号,对352,574名95后职业行为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并对其中部分95后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

  综合这一系列大数据分析、调查和访谈,我们最终决定将95后定义为中国的“圈一代”。

  “圈”有两方面的意味:

  一方面,圈代表@,95后是从一出生就成长在中国互联网兴起的年代,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成长起来,知识和内容获取的便捷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另一方面,圈代表Circle,这是被圈养的一代,社交网络和APP史无前例地发达,然而人与人的亲密度和信任度,却越发疏离,呈断崖式下坠。同时,圈代表圈层,95后是兴趣圈层极度分化的一代,圈层之间的隔离度要远远大于重合度。

  虽然社会学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10年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并定义一代人,比如60后、70后、80后、90后,这在过去或许是适用和够用的;但正如科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样,人类社会的数据量正以“每18个月产生的数据等于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的速度不断增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现代移动通信方式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人们逐渐发现10年的时间太长,已经不足以概括出统一的人群特点。

  90后中虽然包含了95后,但由于95后具有着更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得不把他们单独提出来进行区别研究,甚至可以不折不扣地说,90后和95后是严格意义上的两代人。

  95后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与前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几代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不会内心认同父母是过来人而懂得多,相反认为父母未必比自己懂,讲的也未必对,他们要按自己的方式出牌。

  当下,95后已经开始步入职场。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是如何看待这帮“圈一代”的?“圈一代”对职场生涯又有哪些独特的诉求?

  上篇:职场怎么看95后

  95后,目前普遍被外界贴上了个性自我、以自我感受为前提、对金钱欲求不强等特征标签。

  家庭条件好的95后通常表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张扬不可一世;一种是谦卑踏实,这与家庭教育更加紧密相连。

  领导和同事眼中的95后

  北京互联网从业者柳子铭所在公司,从去年开始迎来一批95后新人,在与他们接触中,他感觉95后积极的地方是相对有活力,但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做事情没计划,走一步看一步。不喜欢把领导分配的任务当成自己的事情用心做,不够珍惜工作。究其原因,他认为成长环境使然,95后从小没怎么吃过苦,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85后冯浩在哈尔滨从事商业地产工作,他对自己的95后下属还比较满意,觉得人还都不错,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95后本人希望多学习、多积累,心态相对较好。

  毕竟95后成长在70后的家庭,他们父母收获了改革开放第一波的红利,不少家境殷实。这些95后中,家庭教育好的就依然整体素质很好,教育跟不上的,可能就体现出特别的个性化一面,比如一言不合就辞职,再比如心急火燎地工作,想一蹴而就,而不是通过埋头苦干收获成绩。 88年生人的李泰,在上海从事陈列设计和市场推广工作,目前他的团队中有3名95后。在他看来,他所接触的95后中,有的虽然年龄很小,但很懂事,清楚知道该在什么时间节点做什么事情;有些95后却表现得有些蠢笨。

  李泰同样认为,95后所表现出的特征,还是跟他们的家庭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比较好,就比较懂事;有些家庭教育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就会比较个性。

  95后的工作能力因人而异,但普遍创新能力真的很好,喜欢做自己觉得有成就感的东西,但是约束能力就比较差。同时,95后对人情世故不太重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合群。而且他们即使犯了错误,领导和长辈们大都会因为他们年纪小而原谅。

  媒体行业主编陈兴对公司新来的95后评价是太过自我,干劲足,但太随性,团队意识差。比如工作理解不到位,按自己想法工作,不爱听取意见,时间观念也差,自己还振振有词。

  在深圳从事会展工作的程实表示,95后不好用,不好管,效率不高,太任性。对他们说话声音大了,就立马不乐意。

  从事服务行业的赵鑫这样评价他的95后小同事们,普遍存在不稳定和任性、对金钱欲望不高的特点。他所接触的95后做事情喜欢随自己心性,开心一个样儿,不开心一个样儿。比如,晚上玩得太晚了,第二天可能会旷工;不想干了说走就走,不要工资了都得走。

  金融业最宠95后 ,互联网爱用95后但薪水不高

  脉脉数据研究院对各行业95后招聘数量统计发现,互联网、金融、服务业是对95后需求最旺盛的三大行业。

  互联网虽然是对95后需求最多的行业,但是给95后开出的平均薪资却并不给力,甚至在各行业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在平均薪资上,给95后开出高薪前三名的行业分别为通讯电子、汽车机械制造、金融行业。其中通讯电子给95后开出的平均薪资最高,达到了8530元;金融业则是既愿意招揽95后,又愿意给95后开出高薪资的行业。

  具体到岗位上,各行业给95后开的薪资同样十分迥异。

  销售岗、市场商务岗,给95后平均薪资最高的五大行业十分重合,均为房产建筑、金融行业、教育培训、医疗生物、互联网,只是顺序略有差异。

  行政后勤岗,给95后的平均薪资最高的五个行业则为通讯电子、汽车机械制造、轻工贸易、化工能源、农林牧业。

  下篇:95后怎么看职场

  职场是个围城,看似富丽堂皇、光环加身,但城内的社交潜规则、明枪暗箭和陈年陋习,比围城外的或许只多不少。对此,刚进入职场的“圈一代”95后,如何接招和拆招?

  脉脉数据研究院统计,95后最不喜欢溜须拍马的同事,以超4成比例占到首位;其次讨厌倚老卖老的同事,占比近三成;再次反感死板不合群的同事,占比16.63%,除此之外,八卦嚼舌根等因素,也是令95后所不齿的。

  95后眼中的职场

  95年的王轩是湖南人,现在南京一家工程造价咨询国企工作。临毕业时,他对工作期待不算多,只是觉得自己可以开始挣钱了。同时,由于他对口的工作很具有专业性,所以预判会有很大的Case做。对于工作地点,他并不挑剔,在哪里无大碍,自己努力更重要。

  然而,进入职场,他发现还是颠覆了他的三观。虽然他自己很想拼一把,但公司却让他慢慢来,来公司一年时间,都没有安排什么含金量高的工作,杂事反而比较多。同时,他还感觉到人际关系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是是非非很多。他本来以为男人多的地方不会有那么多八卦和嚼舌根的人,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可能男员工多了,有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变得很八婆,因为闲人太多。

  经过这一年多的工作,他愈发觉得环境真的很重要,无论是人际关系的环境,还是工作、学习的环境,同时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对于工作中不喜欢的因素,王轩倾向先搞清楚这些因素值不值得自己去适应,再分析自己有能力适应与否,以及适应了之后自己会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如果得出的结论是适应环境会让自己变差,他会选择离开,一味的去适应和妥协并不是好事。

  96年的陈竞是温州人,现在北京体育大学主修体育经济与管理。

  在他看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放到95后这代人身上,已经直接跨越到了高层次需求,尤其对于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群来说,早已经不存在生存需要了,更多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他的职业方向是体育行业的营销和市场工作。这个暑期,他在一个经营体育场馆的创业公司实习。

  工作期间,他感觉公司老板很能忽悠人。他觉得在这里工作不开心,整体效率很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说,他更希望快乐地工作、有归属感地工作,而不是老板跟防贼一样防员工。

  他举例道,老板让他做PPT,他向公司要公司材料什么的,老板都拖拖拉拉不愿给,搞得好像他会把资料泄露出去似的。

  在他看来,领导应该有亲和力,能和员工打成一片,而不是班主任式的管教,更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同事关系,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开,工作上的关系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私人生活;工作地点最好是商圈,饮食和交通都方便;公司环境现代化、宽敞明亮,有设计感。

  95年的程达现在一家情感咨询类公司做新媒体运营,他曾经认为职场是一个上下级分明,很严肃的场景、很大压力的环境,不过憧憬到自己能开始自食其力,去发挥自己的才华,又十分期待。

  如今已工作一年有余的程达,对职场有了新看法。首先,在职场如果没有很清晰的目标,就会被每天细碎的繁琐淹没,很容易迷失;其次,多站在领导层去考虑问题,很多事就不再那么难理解;再次,虽然现在办公室文化没那么浓郁,但说话做事还是小心为好;第四,别指望找到一家完美的公司,应该找一份薪水对得起你付出的工作;第五,时间条件允许,多练习工作技能、增加长处,这才是跳槽的本钱。

  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似乎十分让程达受用。他是个利益为上的95后,“无论我们怎么吐槽之前的老东家,肯定会有一个价位能让你乖乖回去”。他进一步说,“别为Boss给你画的大饼而委曲求全,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理想。他连现在该得到的都给不了你,凭什么在成功后还能记得你。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一份事,拿一份钱。”

  程达形成目前的价值观,与他的跳槽无不关系。刚进入第一家公司,他发现公司里让他不齿的人和事太多,成天和朋友吐槽。可当他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发现每家公司都有让人不爽之处。这时,他做了自我调整,多去思考自己能做的事和意义,分散了注意力,公司里那些龌龊事也就无暇去膈应和吐槽。

  95后女生薛玥称自己路子有点野,大学读的司法警官学院,但因从小有个传媒梦,所以毕业后进了传媒公司,从记者、编导到现在的广告公司。

  参加工作前,她心目中职场应该是穿着干净整洁的西装制服、在繁华的CBD商业区,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她坦言这或多或少是受电视剧和小说的影响。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进入职场,她最大的感受是——枯燥。刚开始的热情和新鲜感在长达一年的重复性工作中开始消散,开始质问自己:“要继续这样下去吗?”

  她还提到,不喜欢被领导安排和不靠谱的人做不靠谱的事,曾经一度被异想天开的领导以极少的经费支持,去做难以完成的项目,最终项目磨了两个月因经费的问题黄了,而她在此期间写了各种策划案子、对接各项琐事,没有任何成果,感觉很挫败。

  她一直感慨自己的开朗性格,最初阶段做和别人打交道的工作,积累不少人脉。她反感办公室政治,喜欢小而美的团队氛围。如今,她对公司办公环境已没太多要求,满足基本需求就好。薛玥感觉自己和公司那些80后前辈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行动派”。说走就真的会走,说做就真的会做,因为她觉得自己年轻不用顾虑很多,不用考虑还房贷、不用考虑养家庭之类。同时,她不甘心拿一份死工资,称会做一些副业。

  95后马然是山东人,他有着金融和法律双学位,先后在银行和律所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他自己总结,未来打算进入互联网行业。他评价之前的两个单位都不是省油的地方。

  马然称自己和每一个直系领导关系都很好,但有些同事以及更高阶的领导,会时常让他觉得脑袋里有坑,简直就是利益至上的神奇存在。

  对福利待遇的要求大于薪水,是马然现阶段诉求。他更情愿哪怕公司给他少发一千块钱工资,而把这一千块钱变成日常工作中的福利。他同时还提到,他不怕工作忙,但希望工作可以更多彩一些,就是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人愉快地相处打交道。

  广东95后李雪,现在一家小公司从事人力工作,她感觉职务只是个名头,实际上自己一个人做了十个人的事,比较幸运,同事大多数都是很好的人,没有遇到坑。并称自己即使遇到坑,也不会去坑别人,但是要时刻警惕不要被坑。

  进入职场,她最不喜欢同事拿年龄大当令箭,尤其是年龄大但是职位比她低的,对于某些工作,不配合并倚老卖老。虽然总是遇到倚老卖老的情况,但毕竟是长辈,李雪表面上还是礼貌方式相待,会尝试用各种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解决,可以退步妥协,前提是绝对不能影响到工作。但内心里觉得,如果对方是同龄人,自己会直接就怼死对方。经历的多了,李雪愈发觉得不要care任何事,没有对错不要死磕,不要玻璃心,认真就输了。

  98年的刘劲是河北人,学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之前他觉得公司应该是温馨和谐,互帮互助,有人带着自己一起学习的状态。

  但来到实习单位,他却觉得很压抑,没有人去教他技术实操的东西,让他自学,但是自学真的很吃力。于是,他只有硬着头皮去适应,知道自己只是个实习生。同时,他感觉工作内容略有些枯燥,领导脾气不太好,喜欢骂人,公司环境气氛有些紧张。

  95后关注的话题

  95后还是比较好学的,在脉脉站内,他们互动最多的话题是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好书,该话题转发超过30万。同时,他们也关注学生时期和工作之后的变化,发参加工作前后对比照,感叹岁月真的会杀猪,成为95后乐此不疲评论和转发的话题之一。95后都开始感叹年华变迁了,这让已经逐渐步入中年的80后和离开青葱岁月的90后们情何以堪。

  95后还非常反对加班,尤其是无意义、无价值、低产出的加班。“反对996,保护加班狗”、“珍爱发际线,抵制996”的职场话题和口号,受到了95后们的追捧。

  想加我好友?95后称没那么容易

  不同年龄阶段对社交的开放程度十分迥异。脉脉数据研究院通过对各年龄段人群在脉脉平台的好友申请通过率进行分析,发现95后对好友申请的通过率最低,仅有57.40%,而80后、90后的好友通过率都近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