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参加前端大会是什么体验?

2,376 阅读10分钟


前几天有幸受邀前去台湾参加Modernweb会议,并做了主题分享。两天的前端会议见闻让我对台湾的前端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接下去我想从会议形式、主题、氛围、企业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见闻。

形式

今年的大会选择在台湾大学里面举办,地点是台大的社会科学院,一栋新建不久的教学楼(感觉他们教学楼的设计是走工业风)。相比在酒店在会议中心举办前端大会,个人更喜欢这种回归校园、专注听讲的感觉,前端技术分享和校园的学术氛围是更搭更让人舒服的。台湾大学开放给外部举办前端大会,也展示了一种开放的心态。


两天的上午是大主题分享,不分分会场。由于2楼大教室坐不下,在一楼大教室做投影、声音同步。实际体验过,跟身处真正会场的体验基本无区别,除了讲台上少了个人(其实分享的时候会关灯调暗,你本来也看不清讲师),而且投影教室会给你感觉更自由放松。

会议议程也像平时上课那样,40分钟左右的分享,15分钟左右的休息,两天我全程听下来也不觉得明显的累。分享后基本不设置Q&A,而是在教室门外设置了一块专家面对面的区域,每位老师讲完就来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就一起来这里问,给了更多人提问交流的机会,而且即使问的人太多也不影响下一场的分享,挺赞。


除了正式的分享,两天的中午都留了一个小时的闪电秀,每人只有5min,有PPT没PPT都可以,谁都可以报名上台自由表达。有偏技术的讲自己开发的一个组件,有非技术的如闲聊台湾行业状况,我们内地军团也有临时发挥上台,如史海峰老师讲了大陆行业状况,我也一时兴起上去讲了我的特色番茄工作法:


同时,会场外还有一些好玩的内容,比如自由投票,我觉得是最有趣也最让我感兴趣:


或者这个大家更关心的话题,哈哈(这是第一天上午的统计结果):


总而言之,内地和台湾的前端大会都各自玩出了自己的一些花样,我会更倾向于少一点花哨,多一点关心内容和交流,更像学术交流的大会形式。

主题

这也是我出发之前很想知道的:台湾的同行们现在都在研究些什么呢?两天听下来,我的感受是:台湾同行会更倾向于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而非寻根问底;更倾向于前端内容而不是整体架构。

首先,台湾同行更倾向于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一天上午两个主题分别是讲了 PaymentRequestAPI(用H5打通支付流程)、api.ai(用它来搭起智能聊天机器人),下午有几个分会场,我听到的有Date的缺陷及好的使用方法,听到有讲flex的弹性布局(4个分会场分身乏力,着重选择我最感兴趣的偏前端分享),其他的分享题目大家可以参考modernweb官网。个人觉得大体上还是偏向于应用实践方向,这些当然很实用的,但原理剖析类的分享很少,它们对我们解决新问题更有帮助。说很少而不是没有,是因为我还真刚好听到一场,那就是高见龙老师讲的Git原理,用猫狗等例子来说明原理,让人容易理解印象深刻,有兴趣的同学推荐之。


其次,倾向于前端内容而不是整体架构?打问号是因为这是我的观察思考,原因有二吧。内地来的8位讲师分成前端类和架构类两个分会场,我自己是在前端类会场分享,感觉整个会场基本坐满,而听架构场的讲师说,几场下来那边的听众都明显比前端场少。

第二点原因来自我会后和参会者闲聊。我问在台湾这边有没有类似内地知乎专栏、掘金之类的前端技术文章集散地,他们竟然说没有,他们常去的是内地的这几个以及medium以及twitter上去follow大牛动态,自己写文章放medium或GitHub居多。我略有纳闷的同时联想台湾这边没有像腾讯阿里之类的巨型IT公司,觉得这是因为内地盘子比较大,前端圈更开阔于是演变出更多的需求场景,编织出自己的技术乐园也能有充足的人气。而台湾这边直接用medium、GitHub跟国际接轨也就够用了,于是台湾同行腾出纠结大型复杂系统应该怎么搭建的时间,而更多关注应用场景。于是也就显得架构类的内容没那么吃香。

总的来说,我的体会是:不同的行业环境衍生出不同的需求,技术则会向更能满足需求现状的方向发展。于是台湾的前端环境会更偏向于技术应用类的方向,而在架构设计上因为没有充足场景需要用上因而不像内地那样蓬勃。内地的前端常会觉得台湾的前端氛围比不上内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更常讨论技术应用这个虚假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池子不够碰撞不激烈的真实原因。

氛围

内地的前端大会我也参加过好些个,作为讲师好几次,做组织方也有三次。两天的modernweb下来我感受到这边有些氛围很不同,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参会者画像。一方面我感受到这边参会的女生比例不小啊,比内地的大会多,真是健康的环境。另一方面我发现年龄分布更开阔,最明显的,我好几次发现坐我附近的参会者并不算年轻,甚至鬓角已有些许白发,感觉有五十上下。并不是极少的一两位,而是有好些,他们并不是来走个过场物色好开发,有一位刚好坐我旁边我观察到他仔细地听着分享并做笔记,能感受到是真正地在学习。这在内地“程序员是青春饭,三十多了就该转管理”的氛围大不一样,至少我在内地的技术大会没看到这样的场景。敬之。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边的大会参会者更放得开。比如自由取用的啤酒池,真是炎炎夏日的一股清流。


又比如后面我参加他们的征才座谈会,刚一进去随便找个地方坐,工作人员就给我递上一块大鸡排和一罐冰镇啤酒,大家坐在一起边吃喝边喝台上的嘉宾交流(嘉宾也有喝着小啤酒),很是自然放松。


从这些细节,我能感受到一种热爱学习,又热情好客的氛围,值得借鉴。

企业

我刚说到征才座谈会,那是主办方做的一个特殊活动,邀请了五位各个IT企业的前端开发,主持人引导着话题让他们和台下参会者交流。说句实话,在此之前让我列举台湾的IT公司,我一个都说不出,它们对我来说是那么神秘,那怎能错过这个活动?(甚至我在想我装新人会不会被简单面试到,不会第一轮就被淘汰吧 = =)


整个过程下来,我总结出三点这边IT企业的不同点吧。

第一,啤酒氛围。哈哈,这是因为当主持人让各位嘉宾说说自己公司的文化时,其中一位嘉宾说:“我们公司上班是可以喝酒的!”立刻全场大笑鼓掌。“我们公司的冰箱会提供免费啤酒。你可以在我们面前喝啤酒,只要你们写出优秀的code就行。”和上一节讲的冰镇啤酒池相呼应,我感觉这边的啤酒文化挺流行的,后面的嘉宾也表示他们公司也可以这样。我称之啤酒氛围不是说就肯定是喝啤酒,而是指它透露出来的一种放松的企业文化氛围。

第二,英语。前面忘了提到,这里也补充一下,来台湾听技术大会最好有相当的英语水平啊,不然一些纯英文分享你会一脸懵逼,更别提会后和外国讲师交流。而大部分台湾前端同行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溜的,不止体现在他们能比较好地听懂英文分享,还体现在台湾企业的国际化氛围。比如来自新加坡的IT公司carousell,今天出席的嘉宾说,公司上班全是讲英文的,今天用中文介绍公司真不习惯(= =||)。

第三,Scrum。有一个参会者问嘉宾:“你们公司是否严格执行着Scrum?”当时我听着他们的问答表示懵逼,而其他人则是一副习以为常很感兴趣的表情。抽到空子我问坐我隔壁的哥们,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单词,原来是指敏捷软件开发流程。在场的几个嘉宾都表示他们公司有在使用,有些还在阐述他们的方式不会影响新人融入。看来要找个时间再细致了解下Scrum,并看下为什么在内地就没人提起??

其他的现场交流细节我就不展开了,这个活动向我展开了台湾IT企业让我感到新奇的一面。

总结

两天大会下来,体会繁多,逮着机会还是应该多出来看看,那是跟内地挺不一样的见闻。两地的前端开发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上我相信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行业环境衍生出不一样的前端氛围,窃以为不能就此断言那边前端不如内地

上面我的总结有略贬有褒奖,只代表我个人的观察角度,如有偏颇请各位见谅。也推荐其他同行的内地讲师的总结,比我这流水账写得精辟得多,给大家换个角度看看:

最后再放一些大会照片和大会的讲师午餐,希望深夜看到的朋友别打我哈~




(吃了IT邦帮忙两份哈根达斯,还是要帮它们晒一下的,哈哈)


(四荤两素带米饭的午餐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