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写代码时,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代码大全》读书笔记 (一)

697 阅读14分钟
原文链接: ljf0113.github.io

本系列是关于《代码大全》的读书笔记,也会结合工作中的经历来印证书中的内容,也算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吧,所以别奇怪为何看着看着就没了书的内容,全是工作例子了(手动滑稽)。

友情提示,本文可能比较适合菜鸟阅读,也求大神多给意见。期待与大家共同进步,与诸君共勉!


写作背景

写文章其实是挺烦的一件事情,至于为何还要开坑写系列文章,那就更奇怪了。总的来说,有这么两个原因: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是最基本的原因,我不写,公司怎么知道我水平去到哪,怎么会对我有兴趣呢?这是可以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呢!说出来也没啥可耻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是一个“聪明的人”,学东西很快,自学半年能静心啃下十多本书,前端知识我都会一点,过得了面试也应付得了工作。但我又是个愚蠢的人,前端知识,无一精通,这导致我心中充满了焦虑。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和尚,之前学的还是不搭边的心理学,总怀疑着会不会被淘汰,处于一种极其不安的状态。虽然工作中感觉内容我都会,但就是比同事差一点,问别人问题也经常傻傻说不清,也感觉工作进入“瓶颈期”,一直写着业务代码但水平却毫无进步。静心思考后,其实这是因为自己基础不稳固,这很可能就是你和他人之间的差别了。即使知识接受得很快,但只通过阅读是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很容易看过就忘。他人说出的解决方案,好像我也会啊,但我忘记了,这也许是不少同学的状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既然脑袋不够,那就手指来凑吧!


当我们在写代码时,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也许你不信,我真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学术上说,我们写代码是软件构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整体软件构建包含以下活动:

  • 定义问题
  • 需求分析
  • 规划构建
  • 软件架构
  • 详细设计
  • 编码与测试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集成
  • 系统测试
  • 保障维护

作为一名前端,我第一次看到这过程时候,我都惊呆了。作为码农,不就应该卷起袖子,就是干吗?为何有这么多环节,不应该是编码与测试就够了,甚至测试都不要吗?某程度上说,这也是对的,对于个人项目或者不太正规的项目而言,都能归为“编程”。但对于正式的项目而言,上述的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我们该如何去写代码,都会影响着项目的成败。如果你只能写代码,当然也可以,但你只能成为码农,而隔壁的同事是程序员,你的技术老大是工程师。你对软件构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你这名程序员的优秀程度

那么,应该怎么去理解软件开发呢?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尝试用隐喻去理解,也就是类比。

通过把你不太理解的东西和一些你较为理解、且十分类似的东西做比较,你可以对这些不太理解的东西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用一个高大上但你能秒懂的词做总结:建模。科学界中其实蛮多这种例子,比如气体的运动理论就是一堆小球对撞,从气动理论变成小球对撞,理解起来是不是容易很多了?那么,软件中应该怎么做类比呢?我认为书中有两个例子特别好。

  1. 写信
  2. 建筑

写信的例子简单易懂,对于个人项目其实十分适合,就是坐下来,拿出文房四宝,从头写到尾就完了。这时候不需要正规做计划,你想到什么把它写出来就是了

建筑的类比则复杂的多。首先你要决定准备建一个什么类型的房子 —— 在软件开发里的类似事项被称为问题定义。接下来,你必须和某个建筑师探讨这一总体设计,并得到批准。这跟软件架构设计十分相似。然后你画出详细的蓝图,雇一个承包人。就像软件的详细设计。再然后,你要准备好建筑地点,打好基础,搭建房屋框架,砌好边墙,盖好房顶,通好水、电、煤气等。这就是如同是软件的构建一样。在房子大部分完成之后,庭院设计师、油漆匠和装修工还要来把你新盖的家以及里面的家什美化一番。这就好比软件的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还会有各种监察人员来监察工地、地基、框架、布线以及其他需要监察的地方。这相当与软件评审和详查。试想一下,如果开始阶段的设计就错了,建起来的房子就是危房,或者是根本不是所需要的房子,这导致的时间与金钱损失就十分大了。而我们再写代码前,又参与了多少前期设计工作呢?或者说,我们是否对设计有充分的理解,避免写出来的代码“货不对板”?


前期工作

大家是否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被叫去参加需求评审、项目设计等会议时,心里总是拒绝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事情多得做不完,希望安心敲代码,另一方面则觉得那种会议毫无营养,浪费时间。我有段时间也都是这么觉得,直到有次我吃了个大亏。当时需求评审时,我没有认真参与,导致最后的设计对前端非常不友好,后端返回的收据太散,我难以整合。后来再与后端同学沟通时,他们表示无法修改,因为设计已经定下来了,我也无言以对,只好在node端下功夫,多发请求。这是一个典型的忽视前期工作的栗子,还好只是内部项目,对性能要求不高,不然这个项目就失败了。

编程,也就是写代码是处于项目中期阶段的,试想一下,如果前期的设计有问题,那么中期你怎么优化代码,也于事无补,这是结构性的问题。在你开始构建(写代码)的时候,项目前期工作已经或多或少地为这个项目的成功或失败打下了基础。无数的事实也调查研究都表明,返工改代码的成本会随着项目完成度成正比,也就是越迟改成本越高。换个角度想,前期准备好了,我们写代码时候也更爽,能避免很多压力,这何乐而不为呢?毕竟你唯一有机会反抗的阶段,就是前期啊,定好计划后再反抗,基本不会成功的。那么,前期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算做好呢?

定义问题

开发之前,先清除问题是什么。产品或运营经常一拍脑子,想出个点子就要求必须做到,但他们的需求,真的一点合理吗?经常出现的场景是,需求方感觉到产品有优化的空间,但他们不懂技术,导致提出的需求技术上难以实现。所以我们有必要为他们理清思绪,抓住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最后出他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这里举个小栗子:曾经碰到产品经理给我提需求,说新上的图集大受欢迎,但返回数据太慢,要加快,不管如何都要压缩响应时间。然而图集嘛,就是很多图片,不太存在压缩的可能。后面一想,其实这问题就是优化体验,而不时压缩时间,那么我前端给你来个动画就好了,用户体验会好很多,产品也接受这种方案。所以,问对问题十分重要,如果问题定义不对,你花力气解决的是个假问题,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解决问题,这是双重惩罚。

需求相关

明确的需求有助于确保你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对方需要的,也避免了我们开发过程中去瞎猜对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就不详述这方面的内容,但值得主要的是:明确需求,并不代表项目开始时就列出所有需求,开发过程中不作更改。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前端开发节奏相对较快的环境下,需求多变是很正常的,我们并不应该惧怕与抗拒需求的修改,而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使得需求修改的影响最小化,以下选取书中其中一部分方式加以说明。

  • 确保每个人都知道需求变更的代价。
  • 简历一套变更控制程序。
  • 使用能适应变更的开发方法。

(书中方式一共有6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翻阅,只是这三个是比较好实行的。)产品经理偶尔(经常)是一种拍脑袋之后就想实行的生物,当我们接到新需求时,是不是经常推说你正式提个需求过来我再接呢?也许我们当时只是借口,但这应该成为一种制度。需求的提出不应该是无序的,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提出需求后,完成它需要多少的成本,可能会耽误工作多少进度,这样许多“必须要有”就会变成“有就最好”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需求会继续压过来,这时候我们就该建立一套制度去进行需求评审,大家好好PK一下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如何在不影响整体进度的情况下完成需求,明确现在的主要矛盾,这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请记住,充分详尽地描述需求,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它很可能比有效的构建技术更重要。

架构

对我而言,架构这个词真的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但,它究竟是什么呢?相信不少同学也是似懂非懂,书中对此给出了解释。

软件架构是软件设计的高层部分,是用于支撑细节的设计的框架。
架构的质量决定了系统的“概念完整性”。后者继而决定了系统的最终质量。一个经过慎重考虑的架构未“从顶层到底层维护系统的概念完整性”提供了必备的结构和体系,它为程序员提供了指引 —— 其细节成都与程序员的技能和手边的工作相配。它将工作氛围几个部分,使多个开发者或者多个开发团队可以独立工作。
离开了良好的软件架构,你可能瞄准了正确的问题,但却使用了错误的解决方案,也许完全不可能有成功的构建。

一般而言,架构由以下部分组成。

  • 程序组织
  • 主要的类
  • 数据设计
  • 业务规则
  • 用户界面设计
  • 资源管理
  • 安全性
  • 性能
  • 可伸缩性
  • 互用性
  • 国际化/本地化
  • 输入输出
  • 错误处理
  • 容错性
  • 架构的可行性
  • 过度工程
  • 关于“买”还是“造”的决策
  • 关于复用的决策
  • 变更策略

书中有很多概念写的东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翻阅。我就对其中一些,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谈一谈。

首先是用户界面设计,设计必须简单易懂,不然就算功能再强也毫无用处。这个反例我想举今年广州美院毕设展览上,地铁购票机的设计。整体设计美观,功能完备!但,太复杂了。如果我是第一次使用购票机的人,我觉得我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买到票,也不会喜欢这样的体验。不要高估你用户的智商,也Don't make me think!

跟着是错误处理。这点对于前端而言,主要还是该如何提示用户程序跪了,你该如何复活它。我曾经因为赶项目,直接忽视了错误提示,导致一切的bug都会导致静默失败,按F12当然是能看到错误在哪,但用户并无感知,他就认为你的web应用质量糟糕,无法忍受。从此之后,我对于错误都会进行提示,告诉用户如何解决它。某程度上,只要你告诉用户如何解决错误,他是能忍受一定程度上的错误的,体验上提高了程序的可用性。

最后是关于“买”还是“造”的决策。大家都喜欢造轮子,这个没有问题,但应该正确评估现有的开源程序能否满足设计,你造的轮子会不会成为bug的新来源,你有多少时间去造轮子等。不要为了造轮子而造轮子!

关键的“构建”决策

1.选择编程语言

公司走的是阿里那套大前端方案,有一部分的后端其实也是前端写的,我们基本会采用node作为编程语言。其实后端语言的语言性能上差距都不会特别大,诚如PHP可以支撑Facebook等大流量网站,Python可以撑得起知乎的业务,Java就更不用说了。那么选择语言,可能就只是选择喜好了。选择node,更大的原因是前后端都共用一种语言,不用切换,而且前端同学入门node相对容易一点。这里希望大家知道一点: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不要被局限在语言这个层面上,选择适合的,团队都能接受的,才是最重要的。

2.编程约定

约定是包括多方面的,如变量名称、类的名称、函数名称、格式约定、注释约定等,不少同学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代码就是怎么爽怎么写,只要不出bug就可以了。但我们不一定都在开发新程序,当你在维护旧程序时,看到风格不一的各种代码,相信我,你会发疯的!维护统一的一种风格,我们阅读代码时就能专注于问题的所在,而不是去理解不同编程风格之间的差异。


小结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会对前期过程中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大家有帮助。其实作为程序员或更进一步的工程师,我们怎样才能被人淘汰,我们的价值在哪,取决于你创造出的产品质量如何,而不单是你代码能力多强(当然,这非常重要,以后的文章会围绕这方面进行叙说)。纯粹会写代码,很容易就被后来的小鲜肉追上,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会下降,而纯粹写代码,工作年限的价值不高,远不如医生、律师等。而如何才能做到在团队中自己不可或缺呢,就应该在其他方面(不单是代码能力方面)下功夫,能全面地考虑问题,这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对我而言,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做到:有我,团队会有不同

第一次写文章,不当之处,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