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老师一席话,说996是为了个人成长。
好,我们就来说说个人成长。
1988年,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老师,1995年辞职创业。
当老师的七年间,马老师发起了西湖边的英语角,开始建立自己的名气;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为了生存,翻译社卖过鲜花和医药用品,马老师亲自背着麻袋到义乌进货;因为翻译社的工作结识了一名西雅图的外教,有机会参观了国外的公司,了解到互联网未来的可能性,于是开始寻找机会创业。
再次强调:付出这些努力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一名在职老师。
两个问题:
1、马老师的个人成长,是因为那份英语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因为本职工作以外的个人事务?
2、如果马老师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工作是996,每天回家只想摊在床上,那么他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独立思考,又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以上所有让他成长的事情?
马老师说,“我不要说996,到今天为止,我肯定是12×12以上。”
他说的不错,他从没有放弃过努力。
但是,请注意,他并没有把努力的方向放在本职工作上。
他用自己作为努力的样本,但他炫耀的12×12,只投入在属于自己个人的事业里。
他只为自己努力。
努力很重要,但找错了方向的努力,只是白白给老板做嫁衣。
当年马老师很聪明,他没有给电子工业学校的校长做嫁衣。他努力做的每一件衣服,都只收到自己的衣柜里。
今天他还是很聪明,用996占满所有员工的时间。因为他深知如果员工都腾出时间提升自己,那么作为老板的他,就挣不到钱了。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摆脱已知的重复,吸收新的知识,新的阅历,扩展新的视野。只有新的信息里,才藏着和现状不同的可能性。
而996是什么?是用已知的重复占满所有的时间,让人没有精力吸收新的信息,启发新的思考,从而断绝所有新的可能。
成长是一种改变,改变只能发生在重复的循环之外。
说工作可以让人成长,首先这份工作必须具有创造性。可如今,有多少人是做着创造性的工作?
大多数人每天的工作,只不过是机械的重复劳动。拧一千遍螺丝,难道能学会管理工厂?
如果这位拧螺丝的工人想要快乐,下班回家可以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收获快乐的心情。
如果他想要奋斗,想要成功,就得在八小时外多读些专业的书籍,参加相关的课程,收获能力的提升;或者像马老师一样结交一些创业的人脉,做一些创业的尝试。
如果他想要既不快乐又没有前途的人生,那就听老板的996,毁掉
转的评论区一位朋友的,现在这个评论没了。。。
展开
评论